寻找凝聚人心的“最大公约数”
——2016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亮点回眸
本报记者 胡桂芳 实习记者 袁矛
新闻提示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
这一年,有深化文明创建奔涌的大潮,有慈善立法的铿锵有力,有惩戒失信的强劲脉动,有文化自信走出去的视野……这一切都将被历史铭记,成为不可磨灭的时代印记。
这一年,各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论述方面精学精进,学用结合,寻找凝聚人心的“最大公约数”,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催生了许多新的感人故事,使得带着浓郁中国特色、具有较高站位的精神文明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国人的面前。
岁序更替,一元复始。今天,本报梳理2016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十大亮点,以探寻和读懂跨越发展中的方略和智慧。
亮点一
崇德向善筑牢社会文明基石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的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2016年,通过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及时发布各地和各行业涌现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不断放大凡人善举的光和热,营造了“好人好报”的浓厚氛围。同时,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学生文明素质,大力弘扬良好校训校风,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创建,使文明校园成为精神文明创建的又一响亮品牌。
亮点二
不断增强百姓文化获得感
就在不久前,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这部将于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法律,推动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基本文化需求从行政性“维护”到法律“保障”的跨越。促进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是文化小康建设的紧迫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成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到发布《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文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加速推进。文化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2016年,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完成,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启动。随着文化设施利用率不断提高,符合群众口味的服务内容不断丰富,老百姓在精神文化上的获得感也不断增强。
亮点三
公益广告制作刊播力度加大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等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覆盖范围日益扩大,制作刊播力度不断加大,公益广告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6部门联合制定颁布的《公益广告促进和管理暂行办法》为公益广告宣传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召开全国公益广告工作推进会,总结交流经验,安排部署工作,指导推动各地各部门明确宣传主题,加强创意设计,扩大刊播覆盖,建立长效机制。一年来,全国突出公益广告的思想道德内涵,突出宣传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突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突出宣传文明新风尚,把我们倡导的主流价值和文明新风有机融入到各类生活场景之中,让人们抬眼可见、举足即观,凝聚了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
亮点四
深入推进家庭文明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中央文明委名义印发《关于深化家庭文明建设的意见》,从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建设新时代的家风文化、营造家庭文明建设浓厚社会氛围、强化法规政策保障作用等方面,对深化家庭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12月,习近平在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以深厚的家国情怀,深刻阐释了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重大意义。
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亮点五
《慈善法》为爱心保驾护航
近十多年来,中国的公益慈善行业飞速发展。然而,在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丑闻接连曝光,不仅玷污了慈善的美誉,伤害了慈善的公信力,也让慈善捐助一度跌入低谷。以鼓励、规范慈善,树立慈善公信为核心思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简称《慈善法》),对慈善活动及其主体进行了界定,对慈善组织的行为准则和内部治理方面提出了公信要求,突出强化了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义务,明文规范了慈善募捐行为,首次规定了慈善信托,明确了慈善活动享受税收优惠等,成为我国第一部规范慈善事业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慈善法的重要目的是让善行得到法律的保障和尊重,让求助者有章可循,让不法行为受到惩处,从而为爱心保驾护航。《慈善法》的能量不止于规范慈善行为、激发慈善组织活力、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这么简单,还有更深远的社会意义。
亮点六
以绿为媒构筑美丽中国
2016年,无论是“土十条”、环境保护税法等顶层设计千呼万唤始出来,还是河长制、环评制度等改革举措不断向纵深推进,抑或是中央环保督察“利剑出鞘”、新能源骗补企业遭严厉查处、环保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都让我们看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上下共识正在凝聚、强大正能量加快汇集,“美丽中国”的共同愿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这不仅仅体现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更吹响了绿色发展的总号角,为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走绿色发展道路,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倡导生态、绿色、低碳、循环的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幽静宜人”的美丽中国建设愿景,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亮点七
构建信用惩戒大格局
诚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不仅是道德问题,而且与经济关系息息相关。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并强调,要加快推进对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建设,有利于促使被执行人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决定的义务,提升司法公信力,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明确限制项目内容,加强信息公开与共享,提高执行查控能力建设,完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完善党政机关支持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制度,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亮点八
志愿服务创新发展如火如荼
盘点过去的一年,志愿服务可谓风生水起,理念方式不断创新求变,形式举措越发生动活泼,参与程度普遍扩大深化,服务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在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推进会上,表彰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四个100”先进典型,引导激励人们把积极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蔚为风气。尤其是《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2个文件的印发,对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一年中,各地进一步夯实群众基础,进一步精准分析实际情况、人群特点、服务需求并量身打造志愿服务活动,让社会关爱如太阳般温暖,照亮了社会的每一处角落。
亮点九
互联网舆论生态逐渐好转
2016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根据网民举报线索,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网信办,集中查处一批网民反映强烈、大肆传播淫秽色情、谣言、暴恐、赌博、诈骗等违法信息的网站,依法关闭非法网站200多家。有关网站依法关闭微信公众账号、微博账号、QQ账号、贴吧等6000多个。面对“没有硝烟”的网络舆论斗争,从依法集中查处违法网站和网络账号、严厉整治网络直播平台涉“黄”问题,到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扎实有效的举措让网络生态逐渐好转,网络空间日渐清朗。网络安全法更是把互联网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提升至更高层面。人们看到,网络上做“绅士”的少了,当“战士”的多了,针对错误言论观点,越来越多人敢于“亮剑”。人们看到,以微博、微信、客户端为主的新媒体阵地建设成效日趋明显,更多优秀文化产品滋养网络空间,更多客观理性声音化解网络戾气。
亮点十
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推动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对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全国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提出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托文明村镇创建形成鲜明导向,依托传统节日弘扬文明风尚,依托重点人群抓好示范带动,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破除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融入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形成良好乡风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