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安全”2016年情况如何
        食药监总局发布抽检数据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16日发布2016年食品安全抽检数据。结果显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总体抽检合格率与2015年持平,比2014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在食品安全状况总体平稳的同时,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重金属等元素污染等问题仍不容忽视。针对抽检发现的问题,食药监总局及时采取措施重拳处置。2016年共处置生产经营单位9264件次,罚没总额达1.2亿元,下架封存不合格食品428.2吨、召回326.9吨。
  一些热点问题检测情况良好
  据食药监总局副局长郭文奇介绍,2016年食药监总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抽检了25.7万批次食品样品,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6.8%,与2015年持平,比2014年提高2.1个百分点。抽检结果显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一些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品种和指标,如乳制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三聚氰胺、小麦粉中的黄曲霉毒素B1、蛋制品中的苏丹红等,三年抽检样品均全部合格;花生油中的黄曲霉毒素B1、水果干制品中的菌落总数、餐饮自制发酵面制品中的甜蜜素等抽检合格率逐年提高。
  在老百姓关注的婴幼儿配方乳粉方面,抽检结果显示,不符合率为0.9%,和2015年相比不合格率降低了0.2%。
  抽检过程中问题仍然存在
  记者从食药监总局了解到,抽检过程中有几个问题较为明显。
  食品添加剂问题较为明显。抽检结果显示,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占不合格样品的33.6%。食品添加剂问题在2016年多次抽检中被检出。在近期食药监总局组织的春节食品专项抽检中,也发现多批次食品样品存在着色剂、甜味剂、防腐剂使用不符合标准问题。
  微生物污染问题占比较大。微生物污染占不合格样品的30.7%,其中因致病性微生物导致的不合格样品占此类不合格样品的25.6%。
  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占不合格样品的17.5%。
  化学性风险增多。抽检结果显示,重金属等元素污染,占不合格样品的8.2%。
  2017年食品安全监管重点
  食药监总局局长毕井泉近日指出,目前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如标准缺失、滞后、与国际不接轨,监管不作为、不会为,许可证一发了之等。
  专家指出,随着食品安全抽检工作体系不断完善,计划制定、抽样检验、信息公布、核查处置与统计分析的工作闭环业已形成,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将成为下一步食品安全工作的一大重点。
  对于监管部门,要落实网格化管理责任,对辖区内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基本情况、风险程度、薄弱环节、群众举报等要心中有数,把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的“严”要求,落实到全过程中。另外,生产经营者也应着力排查风险。
  2017年监管部门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四级监管突出靶向性原则。以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项目和大型企业为核心目标,国家、省、市、县四级监管均突出靶向性原则,但各有侧重,特别要加大对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和与人民群众紧密相关的餐饮食品的抽检力度和频次。
  大力解决农兽药残留超标,促进大型超市落实主体责任。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下大力解决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生产课以重税,对低毒农药适当补贴;加强过程监管,开展放心菜、放心肉超市创建活动,促进大型超市落实主体责任。
  实现小餐饮监管全覆盖。食药监总局要求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包括小餐饮在内的餐饮服务单位实施许可或者备案,实现监管的全覆盖。
  计划性抽检与专项抽检并重。郭文奇指出,从计划安排看,2017年对高风险品种、以往检出问题的项目以及网售食品、食用农产品等的抽样量都有所增加,同时根据社会反映较为突出、节令性和突发性等需要,及时有效组织专项抽检。
  探索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坚持抽检效能与质量并重原则,针对抽检工作质量、专项整治工作效果和区域食品安全状况等,探索组织开展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工作。
  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新华视点”记者 陈聪 毛伟豪)
当前:A2(2017年01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