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志愿者杨小明:善行中绽放别样青春
新华社记者 靳赫
“我觉得自己挺不经夸的,被表扬几句就喜欢上了做好事的感觉。”在杨小明心中,奉献爱心时的快乐是做其它事情无法比拟的。
据共青团银川市委员会和各志愿团体估算,杨小明志愿服务时间已超过6500小时,他组织、参与的活动不胜枚举,多次获得“社会实践优秀个人”“优秀重点项目”等荣誉,他领导的“微光”爱心团队也由最初的13个人发展成为成员上万、覆盖宁夏的志愿者组织。
宁夏银川市西部计划志愿者杨小明出生于宁夏南部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在他的记忆中,童年是和贫苦伴生的——母亲是聋哑人,父亲因意外摔伤腿脚不便,不幸的生活遭遇让杨小明很早便懂得了爱心的可贵,并在此后的人生路途中用志愿服务将爱心不断传递。
因家境贫寒,杨小明从小便接受过很多好心人的捐助,感动之余,他也一直想着如何回报。上小学五年级时,突如其来的一场“非典”让全校师生惶惶不安,有人甚至因害怕被传染不敢去上学。杨小明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每天早晨六点便来到校门口给师生们洗手消毒,用行动打消了很多人的疑虑,保证了学校教学的正常进行。
杨小明真正萌生做志愿者的想法是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当时正上中学的他了解到灾区群众迫切需要帮助,便和同学自发组织了多次募捐活动,从此正式走上了志愿者之路。
2011年,杨小明考入宁夏大学后加入了多个校内志愿组织。他所参加的“微光课题组”成立初期只有13个人,研究题目是银川市内乞讨者、拾荒者的生存状态。“走进这些乞讨者和拾荒者的生活,我被他们的生存状态惊呆了,才知道生活中还有这么困苦的人。”杨小明说。于是,课题组发起了助老扶老活动,帮扶城市乞讨、拾荒老人等200余人次。
2012年底,杨小明偶然在网上发现了一条身患白血病的乡村教师的求助信息,核实消息后,杨小明发动他的志愿者伙伴们一同开展募捐。“募捐是先从网上发起的,可那时我们团队影响力太弱,没有人响应。”杨小明说,无奈之下他只好和伙伴们走上街头募捐,然而经常话还没说完就被人拒绝了,甚至还被一些店主轰出店门,也有店主给一两元钱打发他们赶紧走。但大家都真切地想帮助患病老师,没有人因此而退缩。
然而募捐活动依然难有进展。杨小明发了狠,他在微博上不断给“大V”们留言、发私信,请求他们转发募捐信息。“给四五百个‘大V’发了信息,我怕他们以为我是骗子,就把自己的身份信息也发了过去,一遍不回应就发多遍,累得脖子都直不起来了。”杨小明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有四十多个“大V”转发了募捐信息,杨小明和他的团队很快募集到了数万元善款,解了患病教师一家的燃眉之急。
然而,就在杨小明为宁夏中卫市农村小学的捐助活动奔波的时候,收到了母亲患输卵管癌的消息。“消息是亲戚告诉我的,电话那头我依稀能听到母亲在等候手术时痛苦的呻吟声,那感觉真是心如刀割。”杨小明说。
可是作为组织者,杨小明如果临时离队,活动就会面临流产的风险。最终他决定先办完活动再回家探望母亲,当晚他彻夜未眠,等赶到医院时,母亲已顺利动完手术。
“那时她麻药劲儿还没散,看到我来,艰难地冲我咧嘴一笑,嘴里‘啊啊啊’地说了句话。母亲虽然是聋哑人,但我明白她那句话的意思是‘你回来了’,一瞬间我眼泪就涌出来了。”杨小明说。
“志愿服务让我的生活充满色彩,在我身边,还有很多甘于奉献的年轻人,我们传承美德、完善自我的行动不会停止。但有时我会觉得对父母有一些愧疚,以后我想多挤出一些时间陪陪他们。”说起自己的志愿者理想,杨小明依然坚定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