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信中与文化重逢
  近日,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的节目在某网络平台开播了。这档定位于“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节目没有劲歌热舞、大咖云集,只是请来一些影视演员朗读名人书信,然后由嘉宾对背后的故事进行简单解读,透过文字与声线,展现别样的沉静之美,为岁末年初的喧闹荧屏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节目一经播出,点击量就达几百万,两期播完,好评如潮。
  书信曾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载体。作为面向大众的综艺节目,名人书信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司马迁激愤的《报任安书》,韩愈义正词严的《祭鳄鱼文》,林则徐的私信,曾国藩的家书,徐志摩热烈的情话,刘慈欣对女儿200年后的寄语……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事不可入信,或壮怀激烈,或柔情缱绻,书信记录了爱与痛,穿透了历史烟云。
  如今,信息发达,生活节奏加快,鱼雁传书早已被即时通信取代。可是,人们过于轻易的沟通表达,也失去了昔日的优雅庄重,显得直白粗陋了许多。同是表达思恋,我们通常只会说“想你”,而在武肃王钱镠的信中,是“陌上花开,可缓缓归”,在左权的抗战家书中,又是感人至深的“何时相聚?念,念,念,念!”而“云中谁寄锦书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悠长等待和对文字的珍重,在当下则更是难得。
  这些被公开的信件,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都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观众听到的不仅是信,也是故事,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人生智慧、大师情怀。只要用心,就不难从书信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共鸣。
  今天我们讲书信,并不是要舍弃先进的通信工具,追求某种特定文体和形式,而是要对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进行深耕与发掘,与它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重逢。书信中对民族的挚爱,对真理和艺术的思考,对朋友和孩子的期许,对亲人和爱人的深情,那些纠结与顿悟、忧愁与喜悦,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远比浮夸的表演、快餐式的网络文字更加丰富饱满、生机蓬勃。
  《见字如面》取得佳绩,也并非偶然。近年来,立足传统文化的《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诗词大会》,以及展现国际视野的《非正式会谈》和一些知识类脱口秀节目,都取得了口碑和关注率的双丰收。这透露出一个信息:新时代的观众,对高品质文化节目有着迫切的需求。
  文化与娱乐并不矛盾。正如一封封触动人心的书信,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空间的隔阻,与今时今地的观众心灵相通,那些真正好的文化产品,一定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空间。 宋詹詹
当前:A3(2017年01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