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究竟“神”在哪儿
近期,一部合唱作品《春节自救指南》在网上走红,被封为最新“神曲”。它以严肃高雅的音乐形式,探讨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问题——都市年轻人如何在归乡后,面对来自父母邻居、亲戚的连环盘问?网友纷纷点赞,称此曲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神曲”这个词,在今天的语境之下,含义却颇有些暧昧。从早前的《江南Style》《小苹果》到今年日本大叔红透YouTube的口水歌《PPAP》,“神曲”们大都有这样几个特征:歌词通俗,旋律简单、节奏鲜明,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快速传播,但同时,却往往缺乏传统文艺作品所追求的深刻内涵。
人们爱它,因为它轻松有趣。人们厌恶它,因为它空洞浮夸,没有营养。这也许正是泛娱乐化时代的表征之一:巨大的生活压力下,人们甘愿被不需要高深脑力的旋律催眠,“神曲”便附着于这种解构价值、追求暂时宣泄的需求之上,构成了时代镜像的一个棱面。
其实,同作为“神曲”,《春节自救指南》已与以前有了很大不同。在内容上它更加写实,反映了某种欲说还休的社会情绪,切中了年轻人的痛点。
即使如此,它还是遭到了一些质疑。有业内人士就直指此曲的表演者“彩虹室内合唱团”剑走偏锋,背离了音乐美。有网友认为它只是罗列了大量网络热词和段子的心灵鸡汤。这种争议背后隐藏的,仍是文艺作品在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作出的两难选择: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作品?流行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娱乐价值和审美价值、商业性质和文化属性的平衡点,究竟在哪里?
热点迭出的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考验着内容生产者的智慧和担当,也更加考验观众的理性与定力。引领大众品位、提升国民精神素养,正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简易的文艺快餐或能一时满足精神味蕾,却无法喂饱求知求真的灵魂。不管时代风潮怎样转变,真正能经历时间考验的,永远是对人性幽微的探求、对规律的思索,对时代现象的真诚追问,而绝非自作聪明的“抖机灵”和投机取巧。
带给我们惊喜的《春节自救指南》能“神”多久,“彩虹室内合唱团”又能走多远,此时断言尚早,我们只能衷心地祝福这个充满创造力的年轻团队。毕竟,今天被架上神坛、喧嚣一时,转日却被弃置脑后、迅速遗忘的,并不能算真正的“神曲”,唯有那些历经千锤百炼的诚意之作,那些被念念不忘、传唱不衰的经典,才能在人们心中永远封神。 宋詹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