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温暖的善意
刘远通
        新春之际,情暖人心。浙江杭州的雨夜里,男孩为一位拄杖又拎包的残疾人撑伞,直到对方打上出租车才离开;河南郑州的公交车上,残障小伙见义勇为,死死抱住行窃的小偷直至警察赶到;湖北襄阳调休的消防员看到餐厅发生火情,拉住路人看管自己的孩子,跑过去拔出了消火栓的水枪;浙江一位医生,一把抱住忽然发狂的病人,让他逐渐安静下来……唯有诚恳方为善,最是真挚能动人。让人如沐春风的,正是这些普通人没有杂念的善意。
        这些暖心善举中的主人公,或者认为自己做了“再平常不过的事”,或者直言“当时没想那么多”,一切都发乎本心、源于本性、出于本能,既非刻意造作,也非别有所图。如果不是有心人的拍摄和记录,这些温暖的善行并不会有人知晓。有人说,这样自发的善心善行,超越了冰冷的漠然态度,也拂去了多余的浮夸燥热,是最让人感到舒服的温度。
        善意总是最自然的。记得上学时经常到一个婆婆开的餐馆吃饭,她每次都为顾客备好温热的素菜汤。有次问她,为啥不嫌麻烦。她说,学生们上课急,等不得,这样的温度不烫不冷,正好。这样的善意是如此温暖,并不是因为“这个世界怎么了”,而只是面对“我该怎么做”的问题时,出于一颗真诚之心的回答。也正是因为“没有多想”,才更能在安危的考量、利益的盘算之外,呈现出人心中的善之端。
        现实中,“善意”却往往没有那么单纯。有的人行善,浮夸高调,是为“炫善”。借善事敛聚财富者有之,借善事博取名声者亦有之。在人的种种行为中,善行可能是最需要将目的、过程与结果统一的。单有善的初衷,可能会好心办坏事;只讲善的结果,也可能让善的价值走偏变味。这也提示我们,善心善念,需如“明镜台”一样光风霁月、坦荡无私,并且“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思考善的意义,掌握善的火候,把善意带进工作和生活中去,对于每个人而言,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份责任。让每一次善举,动机中少些杂质、多些纯粹,良好的社会风气才更为可期。
        那些温暖了我们的行善之人,大多是普通人,但正是他们用最质朴的行动、最自然的选择告诉我们:善念是每个人心底的珍藏,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目标。涵养一点一滴的善念,经由漫长的精神修行,就一定能达到不一样的人生境界。
当前:A3(2017年02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