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乡音
王建成(福建)
       父亲的乡音浓重,一听就听得出江苏口音。去年老家来人与年已85岁的老父亲交谈,惊讶地说:“你的口音还一直没有变!”
       前些年母亲在世时说过,父亲年轻时候说话没带什么口音,到老了不知不觉口音才重起来。
       父亲出生在淮安市楚州区宋集乡农村,小时家里贫穷,没有读过书。上世纪四十年代才10多岁的他参加了当地的革命工作,整天东奔西跑,常常在外。后随部队离开家乡,开赴各地。直到1957年转业到福建光泽县,才安定下来。
       福建光泽与淮安老家相距约一千公里,那个年代交通不方便,回趟老家很不容易,要坐火车、轮船、汽车,转来转去路上得花二三天的时间。再加上开支大,除路费外,主要是老家人贫穷,每次回去总还是要给点钱。当时自己家里经济也不宽裕,所以也没有多余的钱回老家。记忆中父亲离开家的50多年里只回过4趟老家,前面3趟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而且每次都因为工作时间和家里有事在老家没呆几天。最后一趟是八十年代初父亲刚离休时,那次因为间隔很长时间没有回去,很有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心情,那次父亲也许想到年纪大了,今后要回去的话恐怕更难,所以住了半个月才回来的。
       光泽是个山区小县,人口只有10多万。父亲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碰到的江苏老乡也没几个,但相互间都非常亲热。在一起都是用家乡话交谈,询问家乡的情况。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不少江苏木匠来光泽做工,他们非亲非故,听说我父亲是家乡人,都常来我家走动。父亲对他们也很亲热,都是用家乡话对话。有时一谈就是一二个小时,我们在旁都听不懂。
       不老是乡音,乡音是每个人身上的印迹。不管多少年,不管人到了哪里,都会一样热爱自己的家乡,都不会忘了生养自己的地方。如父亲少年离家,几十年没在家乡,但不知不觉中仍保持着这浓重的乡音,这,也许就是每个人真实的家乡情结吧!
当前:B3(2017年02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