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流浪者开设的餐厅当服务员
培根南瓜羹、奶酪杂蔬意面、蛋奶面包配苹果冰激凌,前菜主菜饭后甜点一样不少。你相信吗?这是免费提供给无家可归者的晚餐。日前,笔者作为志愿者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美食动力餐厅”为无家可归者当了一回服务员。
在这家位于里约市中心的餐厅,每天都有和笔者一样的志愿者来服务,其中既有厨师,也有服务员。来这里帮忙的主厨全部是专业厨师,甚至包括来自巴西和世界各地的名厨。平时流落街头饥一顿饱一顿的无家可归者,在这里享用了美食,同时还享受到了被尊重的感觉。
“美食动力餐厅”的诞生缘于2015年米兰世博会上的一次相遇,来自巴西的厨师戴维·赫兹受到意大利米其林三星大厨马西莫·博图拉的邀请,一起用被人们丢弃的原材料做饭,做好的美食分发给米兰街头的流浪者,这让赫兹很受触动。
赫兹本人是“美食动力”社会扶助项目的发起者。2006年,他离开工作的餐厅,开始专门教授贫困的年轻人烹饪,不收取任何学费,只是希望这些年轻人有一技之长,可以找到工作。为什么不把两种做法结合起来呢?赫兹和博图拉一拍即合。于是,在2016年,博图拉作为主厨,“美食动力”项目的学员帮厨,为流浪者开办的餐厅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在里约奥运会期间,餐厅使用的是奥运村为运动员做饭剩下的食材。现在做饭的原材料来自当地的大型超市。每天超市都有蔬菜水果因为品相不好而被扔掉,但不影响食用。至于鱼、肉等则需要赞助商提供,或者是合作餐厅赞助。
体验当天上午11点左右,笔者看到一辆货车停在餐厅门口,一箱箱蔬菜水果运来了。工作人员将这些食品再次分拣,确实无法食用的丢弃掉。主厨一边观察食材,一边和助手讨论当晚的菜谱。由于这里食材来源的特殊性,每天都要等食材送到以后,才能确定晚餐吃什么。
当天的主厨是卡拉·波尔图,她是“美食动力”第三期培训班的学员,毕业后自己开了个小餐厅,但只要有时间,她就会到“美食动力餐厅”来帮忙。
志愿者卢西亚娜·贝纳穆尔负责当晚的甜点。她住在与里约隔海相望的尼泰罗伊,来餐厅帮忙需要很早起床,但她想到可以帮助这么多人就觉得特别开心。“我现在每周来餐厅两天,上周我甚至有一次连续在这儿工作了30个小时!我一点儿不觉得累,因为特别快乐。”
下午3点多,大家开始准备晚餐。洗菜、熬南瓜羹、煮面、配甜点……餐厅每天要准备72份晚餐。公关经理玛利亚娜告诉笔者,一些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负责每天安排街头的流浪者来这里用餐,这样就不会出现来人过多或者坐不满的情况。
下午5点,作为服务员的志愿者们到了。志愿者一般通过餐厅的官网或社交媒体报名。餐厅工作人员首先会给大家安排一个简短的培训,接着志愿者们将餐具摆好,每个餐位上斟好一杯矿泉水,等候就餐者的到来。
6点整,餐厅开门营业,流浪者们迫不及待地坐下,精致的美食让他们特别满意,就连作为配菜的面包和橄榄也都吃得干干净净。其中有两人听说笔者是中国人,还让笔者在餐巾纸上用中文写下他们的名字,然后把餐巾纸小心收好。一位老太太在笔者上菜时竟然用中文说“谢谢”,笔者问她在哪里学的,她说,曾经有一位中国人给过她一些吃的和钱,她向这位好心人学了“谢谢”,特别高兴今天又用上了。
虽然这些食客的衣着与餐厅时尚高雅的设计格格不入,但他们的行为举止却不粗鄙,有些人每吃完一道菜后还会把盘子摞起来,让服务员收拾时更快、更方便。赫兹说,他希望来这里用餐的人感觉到的不是被施舍,而是被尊重,服务一晚后发现,他们其实也值得人们尊重。
(新华社 赵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