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拟空间体会传统文化味道
       又逢一年元宵时,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传统“闹元宵”节目依旧精彩,而网络上兴起的新鲜“闹”法,为这个传统节日注入了新鲜感,让年轻人在虚拟空间里体会传统文化的味道。
       网上“闹”元宵
  打开“上海黄浦”公众号推出的“豫园灯会”VR全景照片,流光溢彩的花灯立即映入眼帘,通过上下点击移动手机页面,还能360度浏览灯会的近景和全景。随着元宵节的到来,多家媒体开设“线上观灯”专题页面,让网友足不出户便可以欣赏到多姿多彩的元宵花灯。
  不少网络视频播发平台上,也推出了与元宵节相关的节目,吸引广大年轻人的参与。如福建省泉州网的《直播泉州》栏目,就派出直播团队现场呈现元宵线下活动盛况,并通过新闻客户端同步进行转播。
  不少互联网公司也推出了元宵节互动游戏。此外,传统“火树银花”的元宵节欢庆场景也并没有消失,只是各地为了“元宵蓝”,将这项习俗搬进了手机。手机应用商店推出了“放烟花”APP,只要用手指在屏幕上任意点击,就会出现一道道烟花划破夜空并配有真实的燃放音效。
      线上过节年味儿不减
  年轻人为何热衷在网上“闹元宵”?在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辽宁大学教授江帆看来,元宵节作为独属于中华民族特定的传统节日,其中的文化认同和节日内核一直没有改变,只是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多关于庆祝形式的新选择。
  “面灯通常要捏满12个褶,这也是做面灯最重要的部分。”元宵节期间,来自安徽的姑娘小李在直播平台上做起了关于家乡吃食“面灯”的烹制直播。小李说:“通过网络直播,能和很多网友分享元宵节的美食制作,也能感受浓浓的过节氛围。”
  在中国民协节会委员会主任李汉秋眼里,传统节日不是“凝固的高山”,而是“流动的江水”,应随时代不断向前。“新一代的年轻人创新了传统节庆文化的表征,用更多样的表达方式丰富和滋养了属于自己的节日。”李汉秋说。
  受到最近大热的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很多网友在元宵节通过手机和朋友对起了诗词“飞花令”,还有人则玩起了“灯谜接龙”,在解答他人出的谜题后,同时再出一道新的谜题并“@”好友解答。网友“南淮姑娘”告诉笔者,能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体味元宵佳节,让自己增进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携而行
  “互联网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渗入和塑造人们生活方面影响力不言而喻。”在江帆看来,正是由于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传播特性,在互联网上诞生了全新的年俗景观,传统的过节方式,都能通过互联网全方位地展示,从而拓展了节日共享的文化空间,也为传统节日注入了更多的现代气息。因此,尽管有人认为传统节日在现实生活中与年轻人渐行渐远,但实际上,网络文化可以与传统文化相携而行,共同发展。
  李汉秋认为,传统节日基本的文化基因——“真情”,不会也不应该在时代发展中淡去,而要成为传统节日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在互联网上要更好地把握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真情、表真情,少一些商业的、功利的色彩,关注文化的内涵,让传统节日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张紫璇
当前:B1(2017年02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