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镇的康庄路
本报记者 杨 初

2013年6月,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右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委书记李建华(右二)在闽宁镇德龙万亩葡萄基地考察

象征福建、宁夏友谊的“团结之花”

闽宁镇新镇区一隅

移民妇女在中银绒业针织厂车间工作

农户在光伏农业园区菌菇棚内劳作

2016年10月1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右三)参观闽宁镇角美小学

移民群众在文化广场表演

福建支援闽宁镇的老师在指导移民学生

原隆村光伏农业科技大棚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闽宁村”,经过20年的建设发展,使昔日“天上没飞鸟、地下不长草、十里无人烟、风吹沙粒跑”的“干沙滩”,变成了如今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金沙滩”。 一个朝气蓬勃的“塞上江南”之镇阔步兴起。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闽宁镇视察,目睹闽宁的变化和成就,他高兴地对大家说“1997年我来到这里,被当地的贫困状态震撼了,下决心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福建和宁夏开展对口帮扶。重点实施了‘移民吊庄’工程,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那些地方的群众,搬迁到适宜生产生活的地方,建起了闽宁镇,你们的收入也从当年的人均500元增加到现在的1万多元,将近20倍。看到你们过上好日子,脸上洋溢着幸福,我感到很欣慰。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
  地处宁夏永宁县西部、贺兰山东麓的闽宁镇,既是一个移民镇,又是一个回族聚居密度最大的乡镇,回族群众占人口总数的83%。20年来,福建、宁夏两省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积极探索创新,建立了“党委、政府牵头,企业积极参与、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口协作机制,形成了“产业对接、经济共荣、互助共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创造了我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闽宁镇不仅成功步入了全国重点乡镇行列,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而且在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项目推进、脱贫攻坚、基层党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习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实施“移民吊庄”工程,按照“两年建成、三年解决温饱、五年脱贫”的战略思路。要让闽宁人民过上好日子——
    闽宁镇,是闽、宁两省区对口帮扶易地搬迁脱贫的纯移民乡镇。
  改革开放初期,宁夏西海固地区贫困群众在政府救助、自身努力下,仍然解决不了吃饭、穿衣的问题。少数群众走出家门,来到这片素有“天上没飞鸟、地下不长草、十里无人烟、风吹沙粒跑”的戈壁荒滩上开垦种地、聚居生活。
  1996年5月,在党中央“两个大局”战略指引下,福建与宁夏建立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关系,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担任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拉开了闽、宁对口帮扶的序幕。
  1997年4月,习近平同志专门来到闽宁访贫问苦、视察调研。当他看到这里很有开发建设的美好前景时,前瞻性地指出“这里现在是干沙滩,今后将是金沙滩”。并提议在这里设立一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移民村,提出了“两年建成、三年解决温饱、五年脱贫”的战略思路。随后,宁夏回族自治区组织一批又一批的西海固贫困群众在这里安家落户。到2001年人口规模达到1.4万人,由原来的1个行政村发展成5个行政村,并成立了闽宁镇。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两地党委、政府的重视下,闽宁镇步入快速建设发展的新阶段,一批水、电、路基础设施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成投用,菌草、黄牛、葡萄、劳务四大产业初具规模,建成了闽宁扶贫产业园、闽宁产业城两大园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同时高标准规划建成了原隆村生态移民村,全镇人口规模达到6万人。
  近几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闽宁地区的发展,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先后9次到闽宁镇现场办公,提出要把闽宁镇打造成“东西合作扶贫的样板、生态移民的样板、美丽乡村的样板、农村改革的样板”,同时制定了“一年小变、三年大变、五年要走到全区前列,与银川市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转A2、A3版)
        (紧接A1版)闽宁镇主动融入自治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总体发展规划,按照与银川市“三个同步推进”、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路,高标准、高质量修编完善了《闽宁镇总体规划》《闽宁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闽宁镇新镇区规划》。编制完成了《闽宁镇“十三五”发展规划》,辖区6个行政村的富民产业发展规划和园艺、木兰、玉海、武河4个村的美丽村庄建设规划,做到了新老镇区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提升,为闽宁镇科学发展、追赶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闽宁镇党委、政府坚持统筹兼顾,建管并重,做到了以“百姓之心为心”,补齐短板、兜好底线,不断提升移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高起点建设新镇区。闽宁新镇区规划建设占地170余公顷,其中核心区占地140余公顷,商贸物流园占地18公顷,房车营地占地7公顷。整个新镇区突出“宁酒、闽茶、旅游度假、宜居小镇”四个休闲主题,规划建设了酒文化中心、活力核中心、茶文化中心,象征了闽南茶文化与宁夏酒文化的有机融合。投入2.5亿元,完成10万平方米闽南特色街区改造工程;投资6.7亿元,建成占地22万平方米共计129栋的城市棚户区安置项目,配套16公里的市政路网、1.6万米的污水管道、1.6万米的雨水管道全面完工;投入5.3亿元,实施商贸汽车物流园项目,建成宾馆、商网、农贸市场、汽车站、老年公寓及食堂,镇域运营服务能力大大提升。47块面向社会企业招商地块已签约落地江苏振发能源集团、福建龙钰投资置业等22家企业,撬动社会投资11亿元。
        ——高质量改造老镇区。投资2300万元,完成了老镇区101户回乡风情民居改造工程;完成了201省道、闽宁镇镇区街道等9.4公里主干道路和4个村13公里巷道建设工程。投入350万元,完成了10KV、2530米架空电缆入地改造工程;投入290万元,完成了镇区及原隆村基础设施维修工程;实施了闽宁镇月玉路两侧61户民居改造工程;投资3900万元,实施老镇区1.9万米的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投入3500万元,完成园艺村万亩草畜基地、闽宁扶贫产业园、新镇区201省道过境段及西环路等地段46公顷绿化工程,栽植各类树木86.7万株,整治绿化带17公顷。投入3900万元,建成贺兰山东麓闽宁镇境内15公里防洪堤砌护和总库容80万立方米的水库。
        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今天的“金沙滩”
        总书记高兴地说:“看到你们开始过上好日子,脸上洋溢着幸福,我感到很欣慰,祝愿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好。”要让闽宁人民更加幸福——
        近几年来,闽宁镇党委、政府下大决心抓住机遇、强化措施、加大投入、整体推进,力争使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宁夏全区平均水平,3年内达到银川市平均水平,5年内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种植业扩规增效。引进建成占地83公顷的青岛昌盛光伏设施农业园区,30MW光伏电站并网发电,588栋设施大棚已建成投入生产。通过流转土地在原隆村引进180公顷红树莓种植项目,在福宁村建成33公顷的黑枸杞良种繁育及种植基地。建成武河、原隆2个生态移民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村,引进福建德龙公司、中粮集团、法国轩尼诗公司等13家企业落地,全镇建成酒庄13座,葡萄种植面积达到4000余公顷,葡萄酒年产量达2.6万吨。
        ——肉牛养殖出户入园。建成原隆村生态移民万头肉牛养殖基地,肉牛存栏接近7000头,“闽宁镇牛肉”品牌成功注册,市内直销点和电商正式运营,年销售额超过3500万元。建成占地1000余公顷的园艺村草畜基地,招商入园3家企业已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及标准化圈舍3.6万平方米,实现补栏肉牛500头、肉羊1万只。全镇肉牛存栏达到1.6万头,建成屠宰场2座,年加工能力达4万头;“散户养殖、整村推进”肉牛养殖村4个,发展养殖户556户。成立了闽宁镇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实施日常巡查、抽样速测,全年定性检测农产品7000余份。
        ——工业园区稳步发展。投入1.5亿元,完成闽宁扶贫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福建亚通水科技集团公司、南安青川管业有限公司、中银绒业等6家企业已入驻园区,2家企业建成投产, 600多名移民转变为有稳定收入和固定职业的产业工人。园区净水厂,污水处理厂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劳务输出效果显著。依托宁夏生态移民培训示范基地和生态移民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建立了区、市、县联网的闽宁镇劳务市场,为移民培训、就业搭建有效平台。培育劳务派遣公司13家、劳务经纪人71人,有组织输出劳务10086人,人均劳务收入1.23万元。
        ——旅游产业势头强劲。依托银川西线旅游带和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旅游长廊核心区的优势,主动融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域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围绕打造闽宁风情小镇、葡萄小镇、光伏小镇、生态小镇,积极对接福建旅游集团,投资1220万元在原隆村建设游客集散中心。开通了一日游旅游线路,中粮、立兰酒庄已申报3A级旅游景区,形成了“游览、采摘、娱乐、吃住”和“自然—有机—生产—休闲—游乐”一体化的旅游格局。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2015年底,闽宁镇镇、村、组三级干部对全镇2013年建档立卡的1537户贫困户进行四次入户,按照现行贫困标准(2800元)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3年来通过产业扶持、社会保障等扶贫政策实现脱贫的1461户6144人实施精准退出。2016年,闽宁镇实有贫困人口76户367人。针对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力推行“一户四牛一棚一电站”的“4+1+1”脱贫模式。
        一是肉牛托管分红脱贫模式。为76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在壹泰牧业每户托管4头肉牛,每年每户分红8000元。 二是光伏农业大棚脱贫模式。依托原隆村昌盛光伏农业科技园区,通过“政府+企业+贫困户”合作模式,实现76户贫困户“一户一栋大棚”。连续3年,企业免费给予每户贫困户一栋种植棚使用,由企业给予每户1万元/年的托管兜底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大棚打工,可获得不低于2万元/年的打工收入。三是光伏电站脱贫模式。引进江苏振发新能源集团,建设闽宁镇光伏小镇,采取“企业担保+贫困户+政府贴息”的模式,为76户贫困户建设10千瓦的追光式光伏电站,每年每户享受分红1万元。同时也对原隆村所有村民进行全面帮扶,保障贫困群众20年长期不返贫。四是脱贫基金引导脱贫。永宁县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筹得扶贫善款539万元,在宁夏率先成立了脱贫基金。通过大力推行“企业扶贫+脱贫基金”的兜底方式,为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一次性缴清养老保险,使其终生受益、长久脱贫。国网宁夏电力公司投入100万元实施精准助学工程,解决了144名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
        闽宁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从建设之初8000人的贫困移民村发展成为6万多人的“江南小镇”。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6年的不足500元跃升到2015年的10361元,比1996年增长了20倍。2016年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07.5元,增幅达到10.1%。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闽宁镇看望移民群众,作出了‘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的重要指示。为闽宁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注入了强大动力”。永宁县委常委、闽宁镇党委书记钱冬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说:“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20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福建、宁夏两省区的大力支持推动下,使昔日的‘干沙滩’脱胎换骨成了今天的‘金沙滩’。闽宁镇农民收入从搬迁初期的500元跃升至1万多元,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群众思想观念、城乡面貌、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深化改革迈上了新台阶,这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结果。今后,闽宁镇将加快推进从脱贫攻坚向致富奔小康转变,着力打造东西协作、生态移民、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深化改革的示范镇,努力为全国的脱贫攻坚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闽宁镇注重“富口袋”与“富脑袋”“两手同抓”
        从扶志、扶贫、扶智、扶风入手,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蔚然成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工作扎扎实实。要让闽宁人民和谐又文明——
        “长期以来,闽宁镇始终注重实施‘富口袋’与‘富脑袋’的‘两手同抓’工程,着力促进移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不断提高全镇整体素质和移民的内涵式发展水平。”闽宁镇镇长王勇强告诉记者:“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我们以争创‘全国文明村镇’为抓手,从扶志、扶贫、扶智、扶风入手,以开展道德典型选树、‘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民族宗教和谐建设、农村文化队伍培育等活动为载体,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全民整体素质,而且使全镇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闽宁镇针对全镇纯移民、回族聚居密度最大的实际,镇党委、镇政府始终坚持把移民“富口袋”与“富脑袋”的“两手同抓”工程摆在最重要的议事日程。近年来,随着全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条件、居住环境的日益改变,以创建“全国文明村镇”为抓手,该镇成立了文明村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以实施“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三大工程为载体的全国文明村镇创建规划。
        班子是保证。永宁县结合乡镇班子换届,选拔配备了一批素质好、能力强、守纪律、懂规矩的闽宁镇领导班子。镇党委、政府又制定了《闽宁镇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制度》,建立了镇、村后备干部信息库,培养镇后备干部15人,村后备干部20人,为全镇51名村干部建立了个人事项报告档案。为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该镇每年都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干部年度学习教育工作要点,并通过完善学习制度,丰富学习内容,提升全镇干部工作决策力和执行力,从而达到思路创新,工作创新。同时,镇党委还坚持每周一和周五晨会集中学习制度,有计划地学习时事政治、上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精神文明建设等有关文件;镇政府和6个村,每个季度还分别开展一期《道德讲堂》专题讲座,邀请市、县领导、专家等讲述先进事迹,使全体干部进一步巩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文明意识。
        近年来,闽宁镇还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组织人员赴福建蓉中村、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贵州六盘水分批培训学习,切实提高镇、村党员干部的“双带”能力。投入184万元,完善6个村部基础配套设施,各村都设立了民生服务大厅、村卫生室、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儿童之家等功能室;投资320万元建成的福宁村村部,被宁夏回族自治区确定为村级活动场所示范点;成功创建三星级党组织2个、二星级党组织6个。
        榜样是力量。闽宁镇以评选“最美永宁人”“最美闽宁人”为载体,在群众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016年,评选出6名“最美永宁人”、10名“最美闽宁人”,31名最美村级人物;从2017年开始,计划评选名额每年再增加10%,充分激发移民群众的内生动力、脱贫信心、致富决心。在各村设立道德积分榜公示栏,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促进良好民风民俗的形成。计划自2017年起每年组织开展扶贫帮困、义演义诊、献爱心公益活动至少10次。开展镇、村、组三级干部民族政策、民族宗教理论教育,举办宗教人士集中培训学习4期,培训骨干100人以上,使民族团结的氛围更加浓厚。同时,大力开展“善行回乡”“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等活动,并充分利用对口扶贫的福建漳州市角美镇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的经验,全力协助闽宁镇创建“全国文明村镇”。此外,该镇还向漳州市有关单位学习请教,取长补短,让文明之树在闽宁镇落地生根。
        载体是关键。闽宁镇从扶志、扶贫、扶智、扶风入手,持续开展以“诚信”“感恩”“勤劳致富”为主题的思想教育和农村文化体育实践系列活动,转变移民思想观念,克服“等、靠、要”等思想,培育移民“知党恩、感党恩”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志气与决心;积极培育壮大群众文化活动队伍,着力培养民间文化艺人,在每村1支文艺队伍的基础上计划再培育3支队伍,组织开展社火、广场舞、秦腔、舞狮等文化活动,在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社区文化、民俗文化品味。每年在6个村举办“农民歌手选拔赛”;组织各村开展农民运动会、篮球友谊赛;在全镇开展“书香学校”“书香企业”“书香村组”“书香家庭”、争创“青年书香号”等系列评选活动,树立全民阅读典型,激发全民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闽宁镇志愿者服务队伍在镇团委的统一安排下,开展了志愿者注册工作,并根据自身实际,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入户帮扶残疾人,宣传节能环保知识和各类法律知识。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志愿者们提升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热情进一步高涨。此外,闽宁镇还创办了闽宁镇快报,免费发放到各村,让村民及时了解全镇最新动态;创建了闽宁镇文明传播群、闽宁镇官方微博,定期在群内传播全镇精神文明创建成果及文明风尚。每年投入资金进行文明创建宣传和必要的硬件建设,大力改善镇区环境,对镇区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在镇区制作墙体标语、讲文明树新风文化墙,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海报,各村分别设有道德积分榜、善行义举记录榜以及村规民约公示栏,在镇政府和各村食堂设有文明用餐提示牌,倡导干部群众文明用餐,全力营造文明氛围。
        闽宁镇,在福建、宁夏两省区的关心、帮助下,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精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在贺兰山东麓屹立!

当前:A1(2017年02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