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梁益建
仁心妙手打开患者“折叠人生”
本报记者 庄歌尔

上午11时许,梁益建根据情况逐个对患者的支架进行调试

早上7时,梁益建将记录在手机上的案例和医生们交流

趁着等电梯的空隙,梁益建阅读患者寄来的信

中午12时许,梁益建准备进入手术室

梁益建认真地分析检查报告

梁益建根据情况对患者的支架进行调试,并仔细观察支架是否平衡

        ——开栏的话
        在你我身边,他们默默无闻,奉献自我。
        他们从事的职业不同,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的心中蕴藏着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
        他们用辛勤和汗水耕耘每一天,用一生抒写善良、责任与大爱。
        “平凡的一天”——用光影与文字向这些身边好人、行业榜样致敬。

        “自谦小医生,却站上医学的巅峰。四处奔走募集善良,打开那些被折叠的人生。你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这是《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组委会给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梁益建的颁奖词。
  梁益建,医学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多年前学成回国,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
  在同科室的医生们眼中,梁益建是个精力充沛的人。这个留利落平头的五旬骨科主任,常穿一双运动鞋,疾走于病房、医生办公室、手术室之间,1.67米的个头一转身便找不见人;在患者们心中,梁益建是个和缓平静的人。调整牵引支架时,他手拿10号扳手,弓着身子不紧不慢地调整每一颗可能影响角度的螺丝钉,平均每个患者的调整时间大概30分钟;在护士们看来,梁益建是个爱唠叨的人,每次路过护士办公室,他都会叮嘱大家一定要以病人的需要为第一要素,尽可能为病人和病人家属提供便利。而在大弟子胡正军心中,恩师梁益建是最无畏的也是最有自信和勇气的,他精益求精的精神和高尚的医德,为年轻的医生树立了榜样。
  然而,看到同事和患者对自己的评价,梁益建扶了扶黑框眼镜,用沙哑的声音不假思索地说了一句:“我只是个小医生。”
  梁益建收治的病人,大多是被北、上、广大医院告知无法手术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改变的不仅是人的外形,与之相生相伴的呼吸衰竭、心脏衰竭,不断侵蚀着人的生命。面对患者,梁益建的话不多,沙哑的声音说得最多的就是四个字:“我治得好。”这四个字在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听来,有若天籁,意味着一线生机。
  尽可能为患者着想,是梁益建的工作守则。到医院求医的病人,很多经济条件都不好。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四处化缘,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碰到有钱的朋友,他会直接开口寻求帮助。梁益建博士团队从2014年开始与公益基金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获得帮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额近500万元。
  从2008年至今,他主刀的脊柱畸形手术已经超过1000例,梁益建成为终结极度重症脊柱畸形手术“禁区说”的那个人。“别人问我为什么可以做到,我唯一可以介绍的经验就是‘坚持、不放弃’,我一步步地走,边走边总结经验,就像攀登一座高峰,虽然经历了很多坎坷,但坚持下来,回头一看:我一不小心竟然到达了别人从未抵达的高度!”
  “小医生”梁益建说:“我的病人,首先要让他们活下去。”“每当看见那些患者站起来,我感觉非常幸福,他们变成了正常人,让中国残疾人的数量不断减少,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他的救治下,那些曾被告知“无法治愈”的脊柱畸形患者“活了”;在他的带动下,更多人的力量汇聚成爱的洪流,让脊柱畸形患者不仅“活了”,还能拥抱人生未来的更多精彩。

     2月13日,记者来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对梁益建医生的一天进行了跟踪报道,用镜头记录他忙碌而平凡的一天。

当前:A1(2017年02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