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缘身在此峡中
朱丹枫
       峨眉山,佛教称为普贤道场,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周围千里,海拔高度达3000多米,其灵秀高奇,难以缕述,山下即峨眉县城。
  走出峨眉县城南门,就会看见遮住半面天空的无数山峰,上边拥着墨绿的树林,和白茫茫的云雾,那便是峨眉山。再往前走,连金顶也能远远的望见。这一路上有很多小庙,多半是山上各大寺院的脚庙,采办僧众下山,多于此歇息。计有回龙寺、峨神庙、壁山庙、菩提庵、川主庙、圆觉寺和兴圣寺等,各依特殊的地势建成,围绕在繁密的树林中,山色蒙蒙,溪水潺潺,颇减少了游人的旅途寂寞。
  清晨,离开峨眉县城,西行8公里,来到峨眉山脚之龙门洞。这里两山对峙,峡谷深邃,岩岸陡立,高数十丈。周围林郁木葱,谷中溪水清澈,色如碧玉。
  漫步峡中,但见右峡岩壁之上,怪石嶙峋,有几道飞泉从岩中缝隙喷出,悬落成瀑,溅沫飞珠,倾泻于峡谷深涧,溅起极高的浪花,积成极深碧潭。喷珠飞沫的水花,像飞絮的游丝,在日光映射下,又似飘游的彩练,一幅风光旖旎、山水奇绝的国画挂在眼前,使人恍如仙境。难怪南宋大诗人范成大惊叹:“盖天下峡泉之胜,当以龙门为第一”。我们随导游进至碧潭旁的岩洞。这是一个能容百人的溶洞,洞口石乳倒悬,各呈异彩,绮丽多姿,洞中有奇石,宛若龙床龙椅,可供游人坐息,传说有龙居中故名“龙门洞”。壁上“龙门”两大字苍劲有力,神韵独存,是为南宋年间嘉州太守孙富春所题。
  出洞,沿石砌小道,登上潭尾半岩上的亭阁,品茶观景。仰望山峦,俯视深渊,观赏瀑布,聆听水声,山光丽影,交相辉映,景色极其优雅别致,令我入醉入迷。稍息片刻,又穿过亭阁,见一碧潭,有鱼儿百许条,皆若空游无依,急忙投饵于潭中,群鱼纷纷争食,煞是逗人,令我等乐趣横生。此观鱼处比起“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来,毫不逊色。
  距龙门洞不远处,有一玄武岩吸引我们向前。该岩状如石船,顺卧水中,为流水侵蚀形成景观。
  “石船”为一块10米见方的巨石,酷似一把利剪,刺破清冽的河水,振起了道道波涛,闪动着粼粼光焰。黛色的船体上有一道乳白色的带子,远远望去,像一本厚厚的“对经”,随着河水的奔流,好似一只船儿游江心。那神奇的传说就从这里说开去……
  温柔敦厚的普贤菩萨为向凡间传授“佛旨”,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乘仙舟,载佛经,来到仙山峨眉,藏舟于山麓,此“普贤船”便停伯至今。
  “石船”是流水永无休止地侵蚀、改造地球表面的结果。几亿年来,叠置得整整齐齐的沉积岩层,虽质地坚硬,亦经不住长期的流水剥蚀,渐渐地与两岸岩体割裂分离,孤寂地伏于河心。
  哦,石船,古老的船,行过了漫长曲折之路,它的沧桑历程,铸成了它钢铁般的意志,任天倾地裂你自翘首山中,异峰突翘,自成一绝。
  此刻,站在“石船”身旁,轻轻地抚摸着它残缺疮痍的躯体,陷入遐思之中是不少人的体验。我叹大自然的残酷无情,更赞慰石船以不屈不挠的大将风度挺立于河中。透过满体褶皱,断裂的石船,我仿佛看到它充满艰辛与波澜的历史,看到它的形成与奥秘。
  环顾峡谷,两侧的山坡上,林木葱翠,片片浮云,绕山飘拂。崖壁上坑洞个个,似雨打沙滩,弹洞村壁;溪水中,顽石颗颗,似彩球凌波,秀艳缤纷。垂目而视,只觉船在走,水亦流,我仿佛与石船一起漂向远方,时隐时现在一片神秘飘缈的雾海苍茫之中,那“佛经”成了古往今来游人墨客读不完的“巨著”。
当前:B3(2017年02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