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走廊”变绿了
——河北省廊坊市以绿色发展新理念统领经济与生态建设
西北接北京,东南连天津,所辖10个县(市、区)均与京津接壤,河北省廊坊市因而被称“京津走廊”。
行走其间,感受变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实施3年来,廊坊回应京津群众新期待,努力践行经济发展新理念,一个经济结构渐趋合理、生态环境日益优化、承接功能不断增强的“绿色走廊”呼之欲出。
产业脱“黑”向“绿”:发展新理念牵引经济华丽转身
顶着经济下行和去产能的压力,廊坊经济在去年实现多项突破:全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全部财政收入等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均居河北第一位;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智移云”)实现利税和工业增加值居河北第一位。
成绩背后,是廊坊坚决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努力。“廊坊与京津山水相连、大气相通,发展经济必须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坚守生态底线,着力在河北率先闯新路、谋新篇。”廊坊市委书记冯韶慧说。
重污染、高消耗项目,坚决拒之门外;现有低端落后产业,加速调整淘汰;域内4家钢铁企业,2019年全部退出;将“大智移云”确定为首位产业,吸引了华为云计算基地、联通华北基地、润泽国际信息港等一批重大项目,全力打造全国领先的大数据应用先行区。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带动下,廊坊已成为一方投资热土。“一批百亿元、十亿元级的项目,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澎湃动能,也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绿色、高精尖产业已逐渐挑起区域经济大梁。”廊坊市发改委重点项目办常务副主任董丽萍说。3年来,廊坊引进京津资金,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电子商务、大数据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快速推进,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等产业全面开花,蓬勃发展。
利用毗邻京津丰富创新资源的优势,廊坊还着力构建“北京研发、廊坊转化”协同创新共同体。全国首家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清华大学重大科技成果(固安)中试孵化基地等项目,使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廊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生态由“劣”转“优”:治污新突破增强生态支撑力
新春伊始,捷报传来——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大气污染倒排“前10”的廊坊市,2016年年底一举甩掉黑帽子:空气质量退出全国后10名,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2.4%,降幅居京津冀首位。
“没有任何时候像今天这样,让我们强烈感受到生态环境短板已成为廊坊发展最突出的制约。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廊坊必须一往无前走在河北前列。”冯韶慧说。
在紧抓绿色经济的同时,廊坊将防治大气污染、修复生态环境、打造环京津绿色屏障作为重要任务,强力推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周雷打不动,现场指挥、直接调度各县委书记、县长和局长。实打实、硬碰硬的环保措施,一直部署到乡镇、村街。”廊坊市环保局副局长李春元说。
借力专家智慧,科学精准治霾;污染企业加速淘汰;强力淘汰燃煤锅炉,四大行业实施脱硫脱硝技术提标改造;60多万户居民实施“电代煤”“气代煤”改造;推动城区工业企业调整和退出;加快实施热电联产改造……近年来,廊坊蓝天正越来越多,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
天蓝了,地也绿了。驱车行驶在廊坊国省干道,或漫步乡间小路、田埂地头、城市公园,一排排树木、一片片森林随处可见。“两年攻坚造林100多万亩,廊坊森林覆盖率已近30%。今年将加快推进环首都经济林带、永定河郊野公园等绿化工程,绿色林带绕京津的蓝图正变为现实。”廊坊市林业局副局长康天佑说。
“京津走廊”变绿了,正逐渐成为大都市游客休闲娱乐的后花园,成为承载功能日益强大的绿色走廊。 (新华社 王洪峰 齐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