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的“变”与“不变”
卢泽华
  泥古不化,曲高和寡,是生活中两个常见的词汇。前者讲的是拘泥成法、固步自封。后者说的是一味高雅、不接地气。
  现代社会,中华老字号多少面临着“泥古不化”和“曲高和寡”的问题。比如,作坊式生产无法满足规模化市场需求、传统营销理念常常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境地,旧式生产规则与国际通用标准缺乏有效对接,因此只能在海外市场门口止步兴叹。
  老字号走出“泥古不化、曲高和寡”的窠臼,走现代化路线,本是好事,无可争议。然而,在与时俱进的道路上,许多老字号似乎走错了方向,用错了力气。
  比如,近日陪同事到超市选购礼品,显眼的柜台上,各式各样的“北京烤鸭”琳琅满目,件件都是耳熟能详的老字号,真空包装携带起来方便快捷,几十到一百元的价格也十分“亲民”,但味道如何,相信购买过的消费者都有所体会。再如,有些工艺品厂商,为了适应国外市场的“本土特征”,在古色古香的中式雕塑、茶碗上镶嵌英文,以为这样就拿到了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结果反而销路不佳。
  由此可见,部分老字号的现代化运营,或是浮于表面功夫,用产品包装来彰显“与时俱进”;或是粗暴“改良”,打造一批“四不像”产品;甚至有些在生产过程中“偷梁换柱”,产出劣质产品,做起了“一锤子买卖”。这些做法,非但不能为老字号的长久发展增添活力,反而透支其多年积累的商业信誉,也给其品牌形象带来莫大伤害。
  其实,老字号永葆生命活力,关键在“变”,精髓却在于“不变”。老字号之所以成为老字号,在于其成百上千年凝聚起来的生产技艺、企业精神乃至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老字号,依然离不开这些技艺、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否则就会成为无根之水、无本之木。比如,老字号“同仁堂”,300多年来,一直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其产品随时代变迁多有创新,但独特的配方、工艺和显著的疗效是一直不变的。因此,如果说“求变”是保障活力的必要选择,那么“不变”就是维持生命力的应有坚持。
  当然,保持老字号的原汁原味,并非要“泥古不化”,完全不考虑现代市场需求,原封不动地照搬过去的生产运营方式。实际上,老字号的成长历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改良的过程,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概莫能外。只是,这种发展应该建立在老字号已有的产品价值基础之上,植根于老字号可贵的传统文化之中,以此为前提,创新产品类目、样式,提高生产规模,运用现代营销理念,必然能让老字号获得可持续发展。
  “求变”易,“坚守”难。老字号既是知名的市场产品,更是凝聚历史文化的精神瑰宝。不打折扣地传承老字号的产品精髓和文化价值,辅之以现代化营销理念与生产方式,老字号必能焕发其本该拥有的光彩。从这个角度而言,“泥古”未必“不化”,“曲高”未必“和寡”。
 
当前:A3(2017年03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