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5000公里的“爱心桥”
——记沈阳建筑大学辅导员努尔麦麦提·吐尔孙
        5000多公里,一边是有着60多年历史的地方高校,另一边是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县城福利院,努尔麦麦提·吐尔孙,一名90后高校辅导员,他用自己的言行,让爱心跨越天山,连接上这两个地方,播撒下感恩的种子,并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的孤儿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
        很多人帮助过我
        我也想去帮助别人

        1993年出生的努尔麦麦提,未满周岁就失去了母亲,3年后父亲又因一场意外去世,他和姐姐一起被送到新疆麦盖提县儿童福利院。
        刚到福利院时,也曾“猫在被窝里哭”。但一位叫艾斯凯尔·吾拉依木的老师像父亲一样关爱他们。“老师摸着我的头说,别难过,就把我当成你的亲人吧,还教我唱歌、叠被子。这里就是我的家。”
        艾斯凯尔老师对姐弟俩说:“不是只有血缘关系才叫亲人,你们的书包课本、文具玩具,都是祖国四面八方的亲人送来的。学习好是对亲人最好的报答。”
        努尔麦麦提记住了老师的话,也有了自己的职业理想——长大了也要当老师,教孩子们学知识。
        2012年,努尔麦麦提考取了沈阳建筑大学,成了福利院的第一位大学生。背着50多个馕,拿着53个小时的无座火车票,他心怀忐忑:“身上的钱买票后所剩无几,大学的费用怎么办?”
        迎接他的是绿色通道和装满爱的助学大礼包。“老师来车站接我,带我吃饭,给我被褥等生活用品。让我一下子看到了希望,几天路途的疲惫都没有了。”
        大学里,他努力学习,勤工俭学,还尽力帮助身边有困难的新疆学生。为解决新疆学生在校期间的餐饮问题,他帮助联系新疆厨师,并向学校申请,把一个小小的清真窗口愣是扩大成了1000多平方米的清真食堂;每到肉孜节、古尔邦节,他协助学校举办活动,还邀请汉族学生参与,让大家一起体会节日的欢乐。
        “很多人帮助过我,我特别开心。我也想帮助别人,让大家都开心。”
        给沙漠边上的孩子们
        “打开一扇窗”
        2014年年初,放寒假的努尔麦麦提回到福利院,看望老师和孩子们。临走时,孩子们带着渴望、天真的眼神,拽着他的手问:“你还会来吗?”他没有回答,转过身,默默地流泪。
        爱的种子在他心中萌芽:怎么样才能帮助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为他们打开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扇窗?能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2015年寒假,“麦麦提爱心支教团队”成立了,他组织6名新疆籍的同学一起来到福利院,制定课程计划,给孩子们讲述外面的精彩,发放冬衣、文具用品……随着支教人数的增加,之后的几个寒暑假,儿童福利院都有支教团队的身影。
        2016年毕业前夕,品学兼优的努尔麦麦提被推荐到中建系统就业,临签约,他犹豫了。“有人对我说,先去中建系统,以后有钱了再帮助孩子们。但我想,那样的话,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帮助呢?”他毅然放弃了这份高薪工作,决定回到福利院做志愿者。
        努尔麦麦提的爱心和义举令学校震动。校领导找到他问:你愿不愿意以学校为平台,做服务少数民族学生的桥梁和纽带?
        他想起大学里受到帮助的一幕幕情景,就给姐姐发了一条信息,“我在大学的成长和顺利毕业离不开母校的关心,我要带着这颗感恩的心投入到全新的工作中,我不会忘记我们的福利院,我会把支教服务做得更好。”
        把爱传递给
        每一个民族学生

        今年寒假是努尔麦麦提工作后第一次回到福利院,他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发放第一个月工资时,他小心地把钱包好,同事们询问才知道,他要把第一份工资留给福利院。大家被这份心思感动了,所在部门党支部也特意捐款2000余元。
       “努尔麦麦提不善于表达,但他无私奉献的善举让我们看到了他纯洁朴实、感恩奉献的心。”沈阳建筑大学学生处处长潘瑞说。
        留校后,努尔麦麦提任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在他的建议下,学校制定了“3+3”少数民族学生素质提升计划,包括吸纳更多学生加入麦麦提爱心支教团队、组建学习帮扶小组、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直通车等。
        现在,努尔麦麦提的汉语说得更加流利了,他的笑声也越发爽朗,“我要把这份爱传递给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这是我的工作,是我的生活,更是我快乐的源泉。” (新华社 王莹)
当前:A4(2017年03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