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区七大行动提档乡风文明建设——
让美丽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
本报记者 杨文娟
  乡村之美,美在环境,美在人文,美在民风。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三美”示范村建设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着力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入脑,花卉苗木入户,“好人、好家庭”上报,文艺队伍汇演入村、乡风文明事项上会、道德讲堂进坝、文明茶园入院等树文明新风七大行动,以精神文明铸造美丽乡村之魂,让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
        建设环境优美的休憩田园
  “没有想到,以前出了名的‘垃圾村’,会变成现在这整洁、清爽的模样!”说起近几年村庄的变化,青白江区姚渡镇光明村村民汤玉金满脸自豪之情。
  走进光明村,一座座青瓦白墙的别致村居映入眼帘,干净整洁的蜿蜒村道、古色古香的文化长廊、绿意盎然的花坛苗圃……好一幅恬静如画的乡村美景!
  “我们村辖8个组,村民大多分散居住,以前生活垃圾、沟渠污染的问题比较严重。”据光明村村支部书记胡显建介绍,2014年,光明村利用创建风尚新美、环境秀美、生活富美“三美”示范村等契机,大力整治环境,开展“户户通”道路修建、百村容貌治理等工作,并“海选”群众代表请他们监督,村容村貌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村里的环境变好了,风气也变好了,村民住着也越来越舒心!” 胡显建说。
  光明村的嬗变是青白江区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乡风文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青白江区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全域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使村居面貌焕然一新。
  “环境‘脏乱差’的话,文明程度也不可能得到提升。”在青白江区文明办主任李中志看来,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目前,青白江区正在乡村重点推进花卉苗木入户行动,通过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栽植各类花卉苗木,从而引发村民的理念之变,实现村民文明素质的总体提升。
        好家风带民风促乡风
  走在光明村的村道上,最引人注目的就属环绕全村的民居文化墙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家风家训等内容被展示在墙上,为整个村庄增添了文化韵味。
  光明村是一个传统村落,西南最大的客家寨子——曾家寨子就坐落于此。
  “父母之宜孝;长上之宜尊;乡里之宜和;戚友之宜好;人品之宜端;本业之宜务……” 对于曾氏规训十则,曾家寨会首、成都片区曾氏宗亲联谊会理事曾修伟了熟于心。在他的收藏里,曾家族谱、曾氏家族族规、曾氏家规、曾氏家训等非常完善。
  曾修伟是曾氏第82代子孙,对于整个曾家寨子和曾氏家族的历史都非常了解。“曾家家规家训自古有之,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绵延不断,成为了我们的治家良策和修身典范。” 曾修伟告诉记者,每年春天,曾氏家族还会组织宗亲祭祖活动,组织族人集中学习、诵读家规家训,这也是对家风、对传统文化的一份坚守。
  “传统家训家规的精华,可以为新时代良好家风的形成提供丰厚滋养。”李中志表示,今年以来,青白江区把着眼点放在家规家训的传承与创新上,着力挖掘和征集好家规、好家训,并着手推动好家规、好家训上墙,让村民在耳濡目染中修身、齐家,形成良好风尚。“现在,邻里之间更加和睦了,村风民风焕然一新。”村民曾加水说。
         文明清风吹拂美丽乡村
     每当傍晚,光明村二组的文化广场上总是一片欢腾。忙碌了一天农事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唱歌、跳舞、唠家常。“自从村里有了文艺队,打麻将再也不是大家热衷的休闲方式了。” 胡显建告诉记者,目前光明村各个组都建起了文化广场,每个村民小组都成立了腰鼓队、舞蹈队等文艺队伍。逢年过节,文艺队的队员们敲锣打鼓挨家挨户拜年,特别热闹。与此同时,村上的好人好事、先进典型经过文艺队 “加工”,创编成小品、舞蹈等节目,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思想共鸣。
  农村美不美、文明不文明,关系到农村群众的幸福指数。致力于让广大农村群众涵养美好品德、过上品质生活,青白江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突出抓好民风培育,取得了良好成效。
  着力开展好人、好家庭等评选活动,挖掘村民身边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家庭和睦等正面典型,示范带动村民争当好人,文明做事;组建乡风文明理事会,破除陋习,倡导移风易俗;组织道德讲堂专场行动,以“好家规、好家训”大家说、乡规民约大家讲、文明礼仪大家练等为主要内容,敦化民风提升素养;在乡村茶园集中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以及“文明茶园评比”活动,培育乡村文明情怀……
  如今,好家风、好村风、好民风,正在当地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相互滋养和影响,向上向善的文明乡风渐渐浸润人心。
当前:B1(2017年03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