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博物馆文创之路怎么走?
近日,一篇题为《博物馆就不该做文创产品》的文章在朋友圈流传,受到了许多博物馆从业人员的热议。然而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是,去年国家文物局数度发文支持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故宫文创不仅屡出“网红”,更创下了年卖10亿元的传奇。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博物馆到底该不该做文创,该怎么做文创呢?
雷同:拿什么“取悦”观众
有专家认为:许多博物馆文创吸引不到投资,难以打开销路,是因为博物馆文创类型单一,通常分为:复制型,“直接拷贝馆藏形成产品”;素材型,“将文物的形态、纹样用在产品上”;卡通型,“将文物元素卡通化转成产品”;创意型,“对经典藏品寓意进行研发的产品。”这样的文创内涵仅局限于产品本身,几乎等同于“小商品”。
针对这种现象,有些博物馆从业人员不禁发声:“这些工艺、内涵缺乏保证的所谓‘文创产品’能承载博物馆文化吗?能承担普及教育的任务吗?能算得上是文物的‘周边’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一位北京博物馆从业者赞同这样的观点。他认为,目前博物馆文创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很难“取悦”观众。
人才:待遇编制有限怎么办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怎么做产品?观众怎样才会购买?批量销售的渠道在哪里?这些问题许多博物馆欠缺思考。”苏州某博物馆文创部门负责人表示,文创产品销售是商业行为,需要专业的产品分析策划部门,而大部分博物馆运作缺乏这个环节,有些近年成立了产品研发部门的博物馆则缺乏设计和营销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对于资金、能力相对缺乏的中小型博物馆来说,专业人才尤其匮乏。她认为“做出一件好的文创产品,需要既懂文物,又有创意;既了解工艺,又懂得销售。编制有限、待遇有限的中小型博物馆难以吸引这样的人才。”
文创:如何讲好博物馆故事
那么,博物馆到底该不该做文创?又该怎么做文创呢?有专家认为,做好文物的深度解读,用深层次的文化感染观众,这是最重要的。文创产品应该是“有形加无形”的。有形的方面指功能需求,就是现在的文创产品;无形方面是精神的需求,是文物的核心故事。博物馆是个讲故事的地方,要通过故事做文化品牌,发展无形的文创才是博物馆正确的路。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对博物馆文创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首先要研究人们的生活,不能闭门造车;其次博物馆要深入挖掘自己的文化资源,把自己的文化资源吃透,凝练成“我有他无”的文化创意产品;第三是追踪科技前沿,要用新的技术来研发、新的技术来生产、新的技术来营销;最后,文创产品一定要注重品质。 孙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