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美小区”:家家户户都有志愿者
        “出门见面笑一笑,和谐互敬好心情;脚边纸屑捡一捡,环境整洁好风貌……”在今年的“学雷锋”活动中,上海徐汇长桥街道体育花苑小区的不少居民,都在唱“小区自己的歌”《体苑“好”公约》。
        这个小区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被称作放大版的“五好家庭”,一共598户居民,志愿者就有476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志愿者”。
        人人随手做公益,是这个“最美小区”的“集体价值观”。笔者在小区遇到一位姓单的志愿者,她正在为小区里的老人义务理发。她说自己是一位“新上海人”,如今在幼儿园工作,刚来上海的时候做过理发师,理发是自己的“手艺”。在“随手做公益”中,她的左邻右舍“共享”了她的这门好手艺。
        这个“最美小区”的“好人现象”,其实就是从“各凭所长”的这种“手艺”和兴趣开始的。体育花苑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沈雪霞回忆,刚开始的时候,发现小区有不少热心人会主动照应生活不便的邻居,而且还发现,每个热心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于是,从2013年开始,小区每半年开展一次“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的评选活动,年底还要把这个“好人榜”名单贴在小区的爱心花园里。
        小区里的“好心人”就这样一个个从“潜水”到“冒泡”:有的说我会剃头,要是有孤寡老人出门不方便,可以上门服务;有的说我会磨刀,谁家年轻小夫妻不会,我可以帮忙;还有的说我会修伞、修马桶,反正退休了没事情做,可以随叫随到。登上“好人榜”,就成了这个“最美小区”的服务“民”星,在自己的“生活半径”里获得最高荣誉,“这种快乐,还有什么可以比得上呢”。
        社区志愿服务的研究专家认为,这种做法可以激活每个人的兴趣与爱好,让他的一技之长至少能在他的生活半径中“发出光彩”。左邻右舍的认可和“点赞”,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就是最大的满足。志愿者向社区居民公开“亮身份”,每一个服务项目对应的都是每一位志愿者的一技之长与爱好。有了爱好,生活就有了滋味。能用自己的爱好帮助别人,自己就感觉开心和充实。这样就形成了公益的“微循环”:有一个“微爱好”,有一点“微才能”,提供一点“微服务”,大家给一个“微激励”,自己有一点“微满足”,这就建立起一个随手公益的“微生态”。
          如今,在体育花苑小区,“好心人”组建了“好心人议事会”,50个楼道分成“邻里亲”服务社、便民服务社、小区治安社等5个志愿小组。每个月25日,“雷打不动”推出小区便民服务日活动,志愿者们个个拿出“看家本领”,遇上居民有了新需求,还要用心学习“新本领”。渐渐地,社区、单位的能人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志愿服务进一步向多元公共服务延伸。  (新华社 李荣)

当前:A4(2017年03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