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订餐规模超3500亿元
如何破解“黑作坊”寄生乱象
标榜私房菜、私家厨,背后竟是“苍蝇小馆”;送到家门口的网络美食,竟然出自“幽灵餐厅”……随着网络订餐“井喷式”增长,线上“黑作坊”却屡屡造成人们“舌尖上的焦虑”。
中国烹饪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餐饮收入3.58万亿元,其中网络订餐市场规模达3579亿元,占比约10%。“黑作坊”寄生乱象如何破解?有关部门和第三方平台能否抚平老百姓“舌尖上的纠结”?
新规竖起“高压线” 网络订餐“绑定实体店”
网络餐饮的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第三方平台的快速成长,然而“成长的烦恼”如影随形,入驻平台商家资质良莠不齐,一些“黑作坊”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为进一步细化第三方平台及入驻商家义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网络餐饮服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绑定实体店”的规定引起业界热议。
征求意见稿规定:“利用互联网提供餐饮服务的,应当具有实体店铺并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专家就此表示,“绑定实体店”的规定将在网络餐饮食品生产的源头端竖起一道“高压线”。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指出,新规要求平台入驻商家“绑定实体店”,就是要求每个和尚都要有个庙,俗话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庙是一个门槛,可以筛掉不少靠平台为生的“假和尚”。
朱毅认为,目前外卖业竞争激烈,平台自律是必然要求,但多轮竞争淘汰后,几大平台状况差别不大,自律难免进入疲态。这时候就需要强有力的监管介入,出台细化规范是应时之需。
“甩手掌柜”要不得 第三方平台需做好“把关人”
据业内人士透露,“黑作坊”“苍蝇馆”频现,源头在线下,根子在平台。治理网络订餐乱象,还需第三方平台做好“把关人”。
平台责无旁贷。食药监总局局长毕井泉此前强调,要严格落实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责任。要确保网上展示的食品经营许可证真实,这就是确保线下生产经营者必须是实体店,而不是“黑作坊”;要确保送餐过程食物不被污染,因为送餐的物流公司是第三方平台挑选指定的;要确保对消费者提出的投诉得到及时处理,因为消费者是在第三方平台上订餐并结算的。
效益让位安全。据“饿了么”副总裁郭光东介绍,为保障消费者权益,“饿了么”将升级保险服务,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投诉在48小时内进行赔偿。用户一旦通过“饿了么”平台吃外卖而引发食物中毒、致病就医等问题,可在该APP中一键申请理赔,直接由保险公司进行赔付。
平台实时监控。美团点评首席食品安全官钟永健表示,美团点评通过“天网系统”查询商家信息,获得动态提醒:商家许可证是否要到期、消费者投诉是否增多、是否存在超范围经营等。美团点评通过这一系统随时掌握商家管理信息,完成对入网商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但面对数量庞大的入驻商户和消费群体,当前监管方式仍有其局限性,升级监管模式势在必行。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指出,由于第三方平台自身的管理手段有限,抽检和监测仅交给平台来做,恐怕基于成本等因素,实施效果恐将大打折扣。
“三位一体”促共治 智慧监管引领“互联网+餐饮”未来
拦截“黑作坊”,不凭老套路。《“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提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加快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由此看出,“产”上把好关,“管”上用好力,做到监管部门、第三方平台、消费者同频共振、“三位一体”共同治理,是网络餐饮未来发展的方向。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指出,强大的监管,不是把企业“管死”,而是以市场机制倒逼监管效能,把产业进步作为监管升级的源头活水。
如何在监管中发挥平台优势,形成“1+1>2”的效应?据北京市食药监局新闻发言人唐云华介绍,北京市食药监管部门积极引导平台与餐饮连锁企业、中央厨房和集中配餐单位对接合作,提升发展空间;发挥平台技术资源优势,运用大数据分析成果配合监管部门实行有效监管,使平台成为支持政府社会管理的有力助手。
“按国外网络订餐占餐饮收入30%计算,未来我国网络订餐市场将是万亿元以上规模。”朱毅认为,“互联网+餐饮”的未来在高处。
“互联网+餐饮”正如源头活水,注入老百姓的“柴米油盐”中。专家指出,加强“互联网+”方式的监管,不仅是高科技监管方式的体现,更是和监管对象相匹配的监管配置,要善于实施在线智慧监管,解决网络订餐各环节的具体问题。
(新华社 陈聪 毛伟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