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祭祀”应该推崇
周荣光
        今年清明来临之际,成都长松寺公墓推出了一种新的“互联网+祭祀”方式——微信远程祭祀。用户在微信公众号上填写寄语,随后寄语可同步到墓地前的一块大电子屏上滚动显示,以表哀思。(《成都商报》3月20日)
        清明扫墓,燃数响爆竹、化几裱祭纸、敬三炷香烛、供奉蔬果的祭祀方式,是我国已经延承了几千年的传统习俗。但这一传统扫墓祭祀方式明显已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一方面在缅怀先人时祭扫人群和踏青人流叠加,为交通增加不少压力;另一方面,进行传统扫墓时烧纸钱、放鞭炮,非但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存在火灾隐患,还浪费社会资源:焚烧纸钱直接耗费大量的森林资源,供奉蔬果直接浪费饭菜和新鲜水果。
        祭祀的实质是心境的传达。扫去一方尘埃,擦亮一张照片,放上一束鲜花,说一段真心话,以达到追远思古的目的。扫墓的精神内涵和初衷是缅怀、哀悼、追忆逝去的亲人、先人,传统扫墓只是一种祭祀形式。现在,在清明祭祀时为其插上“互联网+”翅膀,虽然改变了祭祀形式,却没有改变清明祭祀的内核,依旧能寄托人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思。换句话说,在传承清明节的内涵层面,“互联网+祭祀”与传统祭祀形式并没有本质性区别。
        清明祭祀重在表达人们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心理,相较于传统扫墓祭祀形式,“互联网+祭祀”则显得更加现代、更加文明。“互联网+祭祀”在寄托人们哀思的同时,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符合低碳生活意识和绿色生活理念,彰显了文明新风。此外,对于很多在外地学习、工作、生活的人们来说,短短3天清明假期不足以返乡扫墓,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祭祀”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达到寄托哀思的目的。从这样的角度讲,“互联网+祭祀”应该得到推崇。
        当然,传统祭祀作为清明扫墓的重要内容,在祭祀形式上也应选择健康、绿色的“低碳祭扫”方式:献一束花寄托哀思、传递怀念之情;植一棵树象征家业长青、薪火相传;路远的放弃开私家车改乘公交车,路近的骑自行车或步行,既节能减排,又减少了道路交通拥堵。
当前:A4(2017年03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