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乡贤道德化人 邻里之间和睦亲善
——吉县太度村延续30年好村风家风
王彦章
  位于吕梁山南麓、壶口瀑布东岸的山西吉县太度村,是一个有1178口人的小山村。村民们30余年来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奔走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全村30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没有一起群众上访。孝敬养父母的村民芦来柱获得了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还有3名村民被评为市、县道德模范。这个村之所以治理有序,主要是有一个有组织、敢负责、能管用的文明礼仪教化会,有一班有威望、有责任、有公心的乡贤人士,以及道德育化常抓不懈、普法宣传警钟常鸣的乡贤治理模式。 
  “一个喇叭喊了几十年、一块板报办了几十年、一项活动坚持了几十年”的优良传统,以及“多表扬、少批评、启发自觉”的治村理念,形成了如今太度村的好村风、好家风、好民风。新华社记者深入这个村采访后,感叹地写道“太度村的治理模式在全国都有样本意义。”
  村礼仪会发起人叫胡祖金,老人今年已年逾九旬。他退休返乡后,从自办黑板报开展普法做起,定期更新从未间断;他还担任太度及周边几个小学的义务普法宣传员,村民从孩提时期就烙下了守法的意识。上世纪90年代后,他和村里退下来的村干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定村规民约,开展文明教化活动。他们最初的创意就是“晒被子”,每年在重阳节,把老人的被子集中在广场展示亮相,看看哪家的干净暖和,评出“好媳妇”“好婆婆”,类似的活动坚持了20余年。5年前,村红白理事会更名为礼仪教化会,村里还组建了文化队,在全县首家建起了村德村史馆,把村里的道德模范、创业历程、村落文化、家风家训进行了集中陈列布展,给村民一个“反身内省、启发自觉”的庄重空间。
  村民和睦,“两委”班子就能集中精力抓经济、谋发展。他们利用壶口的旅游品牌,展示民俗文化、打造特色小吃、发展乡村旅游;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发展设施蔬菜,引种油用牡丹,建设光伏发电,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都有大幅增长,太度村在扶贫攻坚的路上大步前行。
当前:B4(2017年03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