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却饱含深情的追忆与祭奠,有益于文明习惯的养成。清明节将至,文明祭祀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文明祭祀还清明节以“清明”
本报记者 漆世平 实习记者 曾那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一个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将至。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以各种方式缅怀逝者,寄托哀思,这样的传统习俗已经延承了几千年。
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一些不合时宜的祭祀方式,对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一些市民在街头巷尾、河岸边、小区内等公共场所进行祭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有的市民在祭祀时使用纸扎的别墅、豪华游艇、佣人等祭祀用品,形成了资源浪费;也有的市民在祭祀时烧纸钱、放鞭炮,带来了火灾隐患……3月27日至28日,记者就今年清明节祭扫情况进行了调查采访。
清明祭祀勿忘文明与安全
3月27日傍晚,在四川省成都市府南河畔的草坪和花台上,亮着星星点点的烛光,伴着纸钱燃起的火焰和随风而起的青烟,一些市民正在祭奠逝去的亲人。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成都的街头巷尾、河边绿化带等公共场所,不时有居民在夜晚点上香蜡、燃起纸钱,祭奠逝去的亲人。“我们老家离成都太远,年纪大了也不想舟车劳顿。”家住成都市锦江区东城拐下街的陈婆婆告诉记者,每年清明节、中元节她都会在小区楼下找个地方,以点香蜡、烧纸钱的形式祭奠逝去的亲人。
对于在公共场所点香蜡、烧纸钱祭奠的行为,许多居民表示不赞同,认为这种方式不仅影响了周围住户的生活,破坏了环境卫生,还有可能引发火灾。“在公共环境里祭奠不安全,每到清明节,我们都会选择到墓地去祭奠逝去的亲人。”市民莫先生对记者说。
诚然,清明节祭祀,是中华民族缅怀已逝亲人的古老民俗,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存在诸多不良因素。不论是在河边祭奠抑或是在墓前祭扫,焚香烧纸钱等传统习俗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给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还容易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隐患。
“互联网+祭祀”彰显文明新风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大力倡导移风易俗,越来越多的群众在清明扫墓时,逐渐开始尝试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网上祭奠、公祭悼念、家庭追思会、撰写追忆文章等文明健康的祭祀新方式,既表达了对已逝亲人的追思之情,又还清明节以“清明”,文明祭祀渐渐成为一种习惯。
微信、微博等网络祭祀作为一种新兴的祭祀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推崇。“只需打开祭祀网站,轻点鼠标,就可通过多种方式怀念逝去的亲人,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避免了传统祭祀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奇星今年初刚从自贡来到成都工作,他选择了时下流行的网络祭祀方式,以此遥寄对已逝亲人的哀思。
“微信祭祀是我们今年新推出的祭祀方式,家属只要关注成都长松寺公墓的公众号,就可以发送纪念逝去亲人的文字,而这些文字会显示在园内的电子显示屏上。”为响应成都市殡葬协会文明祭祀的号召,位于成都市龙泉山上的长松寺公墓,在继续开展“香蜡纸钱换鲜花”活动的同时,推出诗歌朗诵、微信远程祭祀、鞭炮火烛换书法家题字等内涵丰富的祭祀方式,潜移默化地将生态环保祭扫、文明祭扫理念深植于市民心间,引导人们文明祭祀,得到不少市民的认可。
“尽管长时间没有向您问安,没给您写信,可是,别让您心里产生怀疑,好像您儿子应有的对您的深爱已经从我的胸中消失……”在长松寺公墓, 63岁的门殿坤以这首歌德的《致我的母亲》,献给自己已过世多年的母亲。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虽然成都市各公墓(陵园)并未强制禁止家属放鞭炮、烧纸钱,但随着市民传统观念的逐渐转变,文明祭扫新方式逐渐为市民所接受,市民的祭祀行为正逐渐向着“精神祭祀”“文明祭祀”“生态祭祀”发展。
践行文明新理念 传承传统文化
随着清明小长假的日益临近,全国各地的祭祀活动也迎来了高峰。不少城市在倡导文明祭祀上也进行了持续不懈的努力,绿色、文明的祭祀方式不断被人们所推崇,并渐成风尚。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今年组织开展以“文明祭扫,鲜花祭扫”为主题的鲜花公祭活动,在全市分设26个鲜花公祭点,市民可前往离家最近的公祭点领取鲜花;江西抚州市文明办、市民政局联合倡议,反对在墓地、街道、社区等公共场所焚烧纸钱、燃放鞭炮,呼吁市民提高环保意识,维护生态环境;天津市南营门街世昌里社区开展了“绿色环保爱我家园”为主题的文明祭扫活动,居民利用手中的旧报纸、电池等废旧物品兑换鲜花,寄托哀思;黑龙江哈尔滨市道里区爱建街道组织辖区居民开展清明诗会活动,倡导以文明环保的方式祭奠亲人,用吟诗作赋的方式祭奠先烈;重庆市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天陈路社区在沙坪公园开展“清明节文明祭祀”活动,活动现场设有“时空信墙”供市民张贴“时空信”,以此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简单却饱含深情的追忆与祭奠,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起到了节约社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益于文明习惯养成的作用。献一束花、植一棵树、朗诵一篇纪念诗、在网络平台发送一段缅怀寄语、写一篇纪念文章……每个人都应该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文明祭祀新理念,以绿色、文明的方式来缅怀先人,寄托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