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以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创新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本报记者 贺贵成

       “创新引领未来,人才支撑发展。面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特别是列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机遇,四川乘势而上、主动作为,紧扣治蜀兴川方略谋篇布局,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聚才用才,改革体制机制用才励才,实现人才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全省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六。但是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人才结构与产业发展还不适应、人才分布与区域发展还不适应、人才开发与长远发展还不适应。”四川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坦言。
       记者了解到,据预测,到2020年,四川重点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缺口将达到80万人。如何增加人才的有效供给,培养造就一支支撑全省经济转型发展的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现代人才队伍,是摆在面前的紧迫任务。
       惟其艰难,方知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局势,四川省委、省政府科学研判、精准施策,把人才工作放在全局工作的优先位置来抓,以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推动全省人才事业迈出新步伐、跃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放眼世界开放引才
       构建“聚天下英才为
       川所用”的新高地
       “East or West,Sichuan is the best !”成都海创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元伟有感而发。2009年,作为四川首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他毅然从美国来蓉创业,带领团队在短短几年内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抗癌新药,更加坚定了其“5年后年销售不会低于30亿元”的发展信心。
       陈元伟只是众多归国人才中的一个代表。统计显示,仅仅2016年一年,全省146名“千人计划”创业人才所在企业就实现销售收入30余亿元,实现利税3.3亿元;647名“千人计划”创新人才申请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获专利授权2000余项。全省人才资源总量已达669.9万。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全球化催生人才跨国、跨区域流动常态化,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战争”中,谁能抢占更多高端人才、谁就能夺取制高点。
       “必须树立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以宏大的视野海纳百川的胸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赢得竞争、赢得未来。”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的话掷地有声。
       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四川要在区域竞争中不掉队甚至处于领先位置,就必须以超常思维、超常举措构筑人才新优势、打造人才新引擎,在人才全球化进程的快车道上弯道超车。
       ——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制度体系。出台《四川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实施办法》,构建以3个类别10个项目为主的引才体系,实现引进人才“刚柔并举、内外兼修、高低结合、接续支持”,先后支持引进793名高端人才和72个顶尖团队。
       “没想到四川的人才政策这么好、没想到申报的专家这么多、没想到项目质量这么高。”2016年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评审会上,外省评委由衷赞叹。
       ——构建人才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以加强省校省院省企战略合作为平台,以赴外招才引智、知名高校四川活动周、“海科会”为载体,推动清华新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人大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同济西部创业谷等一大批产学研平台在四川开花结果。四川开放引才的成绩单越来越长、越来越靓丽:近3年赴欧美开展招才活动50余场,建立15个海外引才工作站,聘请59名海外引才顾问“以才引才”;先后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12所战略合作高校引进635名选调生和1800余名紧缺专业人才来川工作;通过“海科会”累计促成1300余名高端人才、总投资逾千亿元的高科技项目落地四川……
       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指出,“海科会”引进了一批以尖端科学家和顶级创业团队为代表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到中国西部发展,带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发展,扩大了中国西部的对外开放。丁肇中、邓文中、高唯等国际知名专家纷纷认为,“海科会”办会规格高、学术水准高,服务西部人才科技发展作用明显。
       ——开辟外国人才来川绿色通道。扩大R字签证办理范围,实行外籍高层次人才“驻外签”变“口岸签”、“非R字签证”变“R字签证”两项便捷政策;优化外国人就业向永久居留转化途径,启动外国人就业许可和工作许可“两证整合”、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留川就业“三项试点”,敞开大门汇聚全球创新资源。
       一路快马加鞭,一路砥砺前行,四川人才战线捷报频传、硕果累累:国家“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入选者均居西部第一,2016年省“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全省留学回国人员比2012年分别增长144%、128%,折射出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向四川聚集的“虹吸现象”。
       开放的四川,正日益成为群英荟萃的人才发展新高地!
       发展的四川,正日益成为世人瞩目的创新创业首选地!
       创新机制战略育才
       激活“双创”人才一池春水
       “上榜啦!”当拿到第二批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资助名单的一刻,西华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的同学们热烈欢呼。这是南充市首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这里诞生了“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银翼奖等全国奖项46项,“创青春”一等奖等省级奖项120项,荣誉的获得,实至名归。

       一个大学生俱乐部何以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关键在于实现了“学生自主创新、创新促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整体联动机制。
       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紧紧抓住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和更具灵活性的人才管理机制,推动人才供给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热情和创业活力。
       ——着眼服务全面创新改革,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四川省“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等人才新政,就新时期人才事业发展作出系统部署和宏观谋划。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井安如是评价道:“四川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变过去高层次人才引进由各地方各单位各部门的‘各自为战’为省级层面的‘集团作战’,变过去各类项目、政策的‘零打碎敲’为整合集成后的‘集中发力’。立足于非常之功须行非常之策!”
       ——着眼向用人主体放权、给人才松绑,出台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10条政策”、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16条政策”,形成了放权和松绑的“姊妹篇”。
       2016年,西南交通大学出台“交大九条”,在全国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教师的科技成果转化实行混合所有制,西南交大科技园公司代表学校持有30%的知识产权,其余70%归课题团队所有。该政策推出半年以来,学校已有涉及7项职务科技成果的50多项职务发明专利完成分割确权。而在此前的3年内,全校没有转化过一项科技成果。
       ——着眼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设立“四川杰出人才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出台《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办法》《服务高层次人才十二条措施》,确保高层次人才既引得进又留得住、用得好。
       “这几十年来我得过的奖不少,可这次分量最重!这是省委对我的充分肯定和激励!我打算用获得的奖金继续深化研究、扩大产业。”首届“四川杰出人才奖”获得者、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耿福能激动之情难以掩饰。
       ——着眼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制定《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大力促进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意见》《关于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专项改革试点的意见》,推动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
       一年来,四川选取了6家省属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1个县级区域等7个试点单位开设专项改革试点,允许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到科技型企业兼职取酬,推动近700名科技人员兼职或离岗创新创业,创办领办了120余个科技型企业,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59项。
       2016年5月,四川作为全国三个省份之一在中央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座谈会作交流发言。向用人单位放权、给人才松绑等“破藩”政策,正在逐渐解开科技人员身上的羁绊,让四川这个拥有270多家科研院所、35万科技人员的科技大省,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精准发力科学用才
       引导人才向基层
       和艰苦地区流动
       2014年,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硕士毕业的王淑娟做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回到家乡广元市青川县,成立了青川蜀蕊蜂业专业合作社,从事特色农产品电商事业。短短几年,合作社已发展蜂农400多户,年产值2300余万元,带动275户建卡贫困户户均增收1200元。2014年9月,王淑娟应邀参加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的上市仪式,并被马云选为归国创业网络平台商代表商,敲响了纽交所大钟,成为四川在纽交所敲钟第一人。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在巴蜀大地,像王淑娟这样服务基层的创业人才还有很多。针对人才供给区域不均、基层和艰苦地区人才缺口较大等诸多难题,四川着力以“有形之手”弥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不足,不断创新举措,增加基层一线的人才供给。
       ——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推动急需人才向基层和艰苦地区流动。针对“引才难”问题,着重从政策角度精准发力。先后出台激励引导教育卫生人才服务基层“8条措施”、加强藏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群众工作“8条意见”、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21条政策”。通过实施公务员特殊招录政策、开辟紧缺专业人才考核招聘绿色通道、探索基层人才定向培养模式,近3年为艰苦边远地区补充公务员2.4万余名,补充招录4000余名教育卫生人才,定向招录免费师范生和医学生近万名。
       ——构建智力帮扶机制,引导专业人才服务基层和艰苦地区。针对“人才结构矛盾”问题,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聚才思路,以构建智力帮扶机制为纽带,积极引导高层次专业人才服务基层。通过实施千名干部人才援藏援彝行动、贫困地区紧缺人才选育计划、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等,近4年来选派2.1万名专业人才到基层和贫困地区开展援助服务,从基层选送培养1万余名专业人才上挂锻炼,以人才智力帮扶推动三州贫困县对口支教和所有贫困县对口支医全覆盖,帮助其既摘“穷帽”又拔“穷根”。
       ——完善正向激励制度,鼓励优秀人才扎根基层和艰苦地区。针对“留才难”问题,坚持“三个倾斜”,确保优秀人才既引得进、更留得住。通过实行高海拔地区工作折算工龄补贴、高海拔乡镇临时岗位补贴等“四项特殊政策”,在薪酬待遇上向基层倾斜,近3年来支持市县引进硕士及副高以上高素质人才8.2万名;通过实施“奖励积分制”等,在职称评审上向基层倾斜;在选拔任用上向基层倾斜,近两年为基层定向考录干部人才3000余名。形成了人才到基层去、干部从基层来的良好导向。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民族医学研究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甄艳为了支持藏医药发展,主动请缨,加入第16批赴川博士服务团。在一年的服务期内,甄艳调动各方资源,不辞辛劳多次往返于北京、成都和甘孜三地,促成多项战略合作,为藏区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东方风来满眼春,宏图绘就号角响。放眼未来,四川将加快完善人才政策制度体系、人才工作开放体系、人才队伍支撑体系和人才智力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海内外高端人才汇聚的高地、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向往的高地、各类人才价值实现的高地,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当前:B1(2017年04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