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别成为“纸上谈兵”
冰启
       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在全国的体育场馆中,学校体育场馆占比达66%。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对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开放对象、收费标准、安保机制等作出规定。
  虽然此次《意见》明确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责任以及原则,而且,《意见》也注意到开放之后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意图给高校开放资源“松绑”,明确要求各地教育、体育部门要协调当地公安、医疗等部门,加强场馆开放的治安管理和安全保障;学校要协调周边社区和街道制定具体场馆开放的安保实施方案和突发事故紧急处置预案,落实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加强开放时段治安巡查,做好场馆开放后的校园安全保卫工作。但是,这样的要求,是十分“原则性”的,难以扫除校园开放的实际障碍。
  我国校园资源向社会开放,目前存在三大具体障碍。首先是观念障碍。当前,我国大学的办学者还普遍认为大学的资源是属于自己的,因此,校外人员到大学来,就是“侵占”自己的资源,如此,开放就成为学校额外的责任,学校不太情愿承担这一额外责任,就会找各种不开放的理由,诸如影响学校教学、有各种安全隐患等。这个与国外不少大学根本就没有校门、围墙,大学就在社区中,社区和大学融为一体完全不同。如果大学没有树立开放的意识,就会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开放就不可能持续,而只会是做一些应景、交差的表面文章。
  其次是安全责任界定不清。我国大学的安全管理,很大程度上,属于学校自身的责任,还没有纳入公共安全保护的范畴,虽然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公安部门成立了文保机构,主要负责大学的安全管理,可大学依旧有保卫处,具体负责本校校园安全。与之对应,大学也就各扫门前雪,为了校园的安全,学校能减少开放就减少开放。如果将校园安全,纳入公共安全保护范畴,那就不存在社区、大学安全要分而治之的问题。
  再就是没有有效的开放机制。虽然按照《意见》要求,高校需要开放校内资源,是开放资源的主体,但一旦遇到安全问题就打退堂鼓,包括教育部门,又会对校园安全“三令五申”,最终,开放让位于学校安全。在目前办学的实际情况下,学校在开放校园资源时,也确实有自己的难处:开放必然增加不安全因素,也增加学校的管理成本,如果不能消除不安全因素,不解决管理成本问题,学校是不可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放校园的。
  由此看来,由学校单方面主导的开放,将很难持续,既要维护校园安全,又加大学校开放力度的方式是,由社会公益性质的中介机构整合学校可供开放的资源(包括图书馆资源、体育馆资源、教学资源等),提供给社区居民和学生,所有居民和学生通过中介办理入校以及进入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场地的证件,并招募社区志愿者参与管理、维护,这样就建立起大学校园开放的长效机制。因此,校园开放难以靠一纸文件实现,必须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治理机制。
当前:A1(2017年04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