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蓑衣海南笠
       斗笠和蓑衣,作为古老的遮阳蔽雨用具,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已显得陌生而遥远。在华夏数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上,蓑衣和斗笠可不是一般的俗物,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生产中少不了的用具,也是人们寄托情志,感怀幽思的载体。而早在2005年,海南“东坡笠”就已入选第一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南斗笠中的罩头坡笠也叫东坡笠,其形状精美而实用,也最具有海南本土特色,其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琼海一带。虽然时代在变迁,但琼海人一直恪守着编制东坡笠的传承,怀着对东坡笠的热情,以纯手工方式编制东坡笠。
       东坡笠传承人冯增超
  为了了解东坡笠制作技艺,一睹东坡笠代表性传承人的风采,笔者一行人来到了阳江镇,几经问路找到后岭村。在一片槟榔树和竹林遮掩的民房中,见到了现年58岁的东坡笠制作技艺传承人冯增超,他可是阳江镇有名的东坡笠制作者,堪称手工技艺一流。其父亲冯辉天是“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坡笠代表传承人”,子承父业,冯增超高中毕业后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编制东坡笠,经过30多年的跟学磨练和不懈努力,煅就了炉火纯青的技艺。2014年11月冯增超因此获得了“海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坡笠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在冯增超的家里,有箩筐、竹簸箕、竹扇、斗笠等传统竹器,冯增超拿出了竹篾条和已有雏形的坡笠,现场为我们编织起来。他熟练地将竹篾盘绕交叠,只见手指翻飞,篾随手转,细细的竹丝经纬交织,一圈又一圈地向外扩展,不多时,就编出一个大笠圈。竹篾在冯增超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变得灵动而欢快。冯增超拿出了父亲冯辉天传下来的老斗笠,让我们看到了那份沉甸甸的技艺,感受到了一种寄托、一份传承。
       古风古朴的海南蓑衣
  蓑衣和斗笠好似一对孪生兄弟,对于农人来说,蓑衣显得更加实用。千百年来,蓑衣是农家必备的生活用具,古人们选用芭蕉叶等阔叶材质穿制而成的遮雨工具,也许就是蓑衣的雏形。蓑衣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制品,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选用的原材料不同,编织的蓑衣款式也不尽相同。
  而在海南,当地大都用“油葵叶”编织蓑衣。蓑衣有叶蓑衣和草蓑衣两种。蓑衣虽然笨重、硬朗、粗糙,不可折叠、制作也麻烦,但它经久耐穿,遮雨性能好。油葵叶不易腐烂,如果翻晒适时、保管得当,一件蓑衣可穿二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加上蓑衣透气性好,穿着不闷热,更能遮风挡雨,蓑衣在穷人家代代相传,就像锅碗瓢盆一样,都是生存的必备家什。海南蓑衣比起蓑草和棕片编制的蓑衣显得更加古朴天然和独特美观。
  上世纪60年代以前,海南农村使用的雨具主要是蓑衣。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成本低、工艺简单、时尚轻盈的遮阳挡雨衣帽,受到广泛欢迎,70 年代后逐渐用塑料雨衣代替蓑衣,80年代后蓑衣逐渐消失,普遍使用塑料雨衣、雨伞等。相对笨重的蓑衣如今已逐渐远去,其制作技艺也处在失传的边缘,现代人已经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蓑衣,更别提会制作蓑衣了。现在能够看到蓑衣,不是在民俗博物馆,就是在影视剧中,蓑衣不再是实用物件,而是成为特有稀罕之物,变成一种手工艺装饰品。
  一袭蓑衣,一顶斗笠,流淌绵延着岁月的沉寂与厚重,更有一种沧桑之感。也许,若干年以后,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的画面已经成为历史,成为我们再也见不到的手艺。  林涛
当前:A3(2017年04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