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考古
有些地方的人常常把馒头叫包子,把包子叫馒头,因此也闹出不少笑话。其实大可不必取笑他们,因为这两样东西古人也不是分得很清楚。那么古人日常吃的面食长什么样呢?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看来,馒头和包子的瓜葛古已有之。他说:“反正是圆圆的一个东西,即使包着馅,也可以叫馒头。”
唐代有些馒头是有馅的。《清异录》所记“玉尖面”即是馒头,用熊白与鹿肉为馅,是唐德宗的最爱。而到了宋代,包子成为馒头的“别名”,但二者仍不易辨别。宋人《燕翼诒谋录》中明确记载,“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即馒头别名。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者谓之馒头” 。可见历史上的“馒头”“包子”称谓就曾混用。
如果说包子是由馒头发展而来的,那馒头就是从蒸饼之中产生的。
《晋书·何曾传》中记录何曾“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这里记载的应该就是今天十字开花的馒头,但在古籍里被称为“蒸饼”。据王仁湘介绍,事实上,古代面食皆称为“饼”。“只要是把面粉和到一起、合并起来做的食物,都叫饼。这是古代面食共同的名称。”
而由于具体烹饪方法不同,也有了蒸饼、汤饼的区分——蒸熟的面食叫蒸饼,煮熟的面食则叫汤饼。“古人曾经把面条也叫汤饼,因为是用水煮熟的面食。‘面条’这个词很晚才出现。”王仁湘说。
此外,我们今天熟悉的烧饼其实是从西域传入的。据《后汉书》的记述,汉灵帝好胡饼。这里的“胡饼”就类似今天的烧饼。
白居易也有诗说“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就确切指明其不同于本土的蒸饼。
除此之外,饺子和馄饨这两个词语也曾在历史上混用。我们今天常见的饺子,在古代名称各异。“饺子古有牢丸、角子、扁食、水包子、水煮饽饽等诸多名称。”
王仁湘指出,就目前的史料来看,饺子与馄饨的混用颇为常见。北齐颜之推就曾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而这种说法中,形如偃月的馄饨自然就是饺子。后来,饺子逐渐从馄饨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今天我们习惯的叫法。 仲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