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居民献计助力文明城区创建
       上海的嘉定区、金山区,都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这两个区广泛开展了各种活动,从细处实处引导广大群众建立节俭、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笔者近期实地走访了当地的干部和居民,请他们谈一谈对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的意见和建议。
       说起移风易俗,嘉定区南翔镇红翔村67岁老阿姨高定娟说,有人结婚、小孩满月、老人亡故等,都是大事。喜事大家热闹一下,丧事大家表达一下哀思,都是“人之常情”。但有一段时期,大家却“攀比”起来,哪家人结婚,邻居关心的就是“喜酒摆几桌、婚车是什么牌子的、谁送的礼金多”之类,这就不好了。如今,大家生活条件好了,吃个饭、坐个车都是平常事,这就给移风易俗创造了条件。村里多年之前就建起了公共会所,场地很大,现在,村里人家办红白喜事,基本都是在公共会所,多种“菜单”组合自己选,既方便又实惠,在村里大家也有照应,“回归了事情的本来”,何乐而不为呢?
       在谈话中,不少人都说 ,传统风俗里的“佳风美俗”多得很,应该留下来、传下去。不少老人都说到了过去“家长对小孩做的规矩”。72岁的刘须高老人说,“做规矩”的背后,其实是人的感情和人的诚意。他的话,马上让65岁的李彩英有了同感,“这就是礼貌和分寸,也是人情上的体贴和温暖”。
       嘉定区文明办的负责人说,嘉定在创建文明城区的过程中,还特地编写了一本《家庭礼仪通俗读本》,其中就包括“有吃相”等一系列餐桌礼仪。在餐桌上有礼貌、有分寸的人,他的餐盘“肯定也是有礼貌的”,不会胡吃海喝,也不会浪费。
       还有一些好风俗,在都市生活的“变奏”中,有点远了、淡了,需要“寻风觅俗”把它们找回来。上海金山区也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这里就在倡导“把好风俗找回来”。
       廊下中华村77岁的李菊观老人,烧得一手好菜饭。她笑着说,菜饭姓“菜”,一些米、一些菜,配上个一点儿肉丁就可以了。如今有些人崇尚“大鱼大肉”,总认为肉多放点是好的,其实反而少了“菜香”。连烧菜饭,也需要“返璞归真”,不要浪费,不要铺张,找回“好风俗”。
       还是在廊下,有一处叫作“涵七”的农家乐,谈起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老板的父亲说要找回“好习惯”:“把工作做了早点睡,熬夜玩乐有碍健康。年轻人,应提高工作效率!” (新华社  李荣)
当前:B2(2017年04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