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带来“美丽生活”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美丽乡村建设侧记
       “这棵树大约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改造道路时,特意留了下来。”4月7日上午,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牌楼村附近的一座水泥桥边,村民刘显勇指着桥边的一棵古树告诉笔者。
       刘显勇最近火了,究其原因,不仅因为他是镇里的非遗传承人,更为关键的是,伴随着金安区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熟悉村情村貌的他,俨然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导游。他告诉笔者,这些年,牌楼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特别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村里从内到外,焕然一新。特别是高氏祠堂高牌楼,曾是刘邓大军在张家店战役的前线指挥部。如今,这里被确定为九十里山水画廊的九节十六景建设项目之一,成为牌楼村的红色旅游景点。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实惠的还有68岁的村民朱国富。在村部不远,他经营着一家豆腐坊。独特的手艺,也让他家的豆腐声名远扬。在过去,把新鲜的豆腐送到集市上售卖,老朱可得费不少力气。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蹬着小三轮车,沿着坑洼的泥巴路去送货。今年,家门口的路修好了,不仅老朱送货方便多了,慕名而来的客户开着小车直接就上了门。老朱的豆腐生意也越做越大,不仅销往附近的东河口集镇、毛坦厂镇,还卖到合肥等地。
       像刘显勇、朱国富这样,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实惠的村民还有不少,不过,最让他们感觉到明显变化的,不光是村子的“颜值”高了,就连内涵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村里外出前往江浙一带的务工人员很多,今年过年回来,都说村里的变化太大了,和江苏那边的乡镇几乎没什么区别。”该村党支部书记高放说。
       春风吹拂,姹紫嫣红,金安区九十里山水画廊景色宜人,一辆辆旅游大巴迎来驶往。画廊沿线,一个个美丽的乡村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走进东河口镇毛岭村花门楼中心村,眼见村道干净整洁,两旁绿树成荫,一排排气派的新民居整齐地矗立着。民居外墙上,绘着“中国梦”、唐诗宋词等内容,文化味十足。
       “美丽乡村,从外看是环境美、生态美;从内看是人文美、思想美。”毛岭村党总支书记王义新说,“村容整洁”是美丽乡村的外表,“精神文明”则是乡村的灵魂,现在农民富裕了,可光“口袋”鼓不行,内在“营养”也要跟上。毛岭村在建设中,依托绿水青山的天然条件,传承红色文化,突出生态特色,打造“村在田野、绿水之间”的意境。如今的毛岭村,茶山葱郁、竹林悠悠;以前那个垃圾遍地、一到夏天苍蝇蚊子乱飞的旧貌,只能在村里的资料图片里寻见。
       金安区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区一谷一带办主任左传玉告诉笔者,从2013年开始,金安区共建设省级中心村39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9个,其中国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2个,国家扶持村集体经济试点村6个。目前,第一、第二批20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并均一次性通过省级验收。2017年度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将在源头上搞好规划,切实提高规划水平,特别是在特色上做文章,打造亮点。同时,结合“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农村清洁工程、六安茶谷及九十里山水画廊建设,打造清洁乡村。高标准完成环境整治综合性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切实帮助农民增收。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全域化。在六安茶谷和九十里山水画廊主线路、重点乡镇主节点、特色园区主入口、旅游景区主路段,打造一批旅游中心村。在村庄环境整治、旅游项目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项目招商布展上狠下功夫,同时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挖掘红色故事,提升文化内涵,不断做大做活乡村旅游产业。 张瑞
当前:B2(2017年04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