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好人点亮道德星空
青海省好人榜
管齐忠

        助人为乐

        曾国元:爱心播撒社会,铸就青春无悔
        作为青海金涌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经理,曾国元还有另一个身份:格尔木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志愿者。
        2010年,曾国元发起成立盐湖城志愿者服务队并成为负责人。团队奉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一直致力于助学、扶助孤残、爱心捐助、社会各项服务、募集善款等爱心志愿活动。目前正式注册队员先后达56人次,外围队员210多名。截至2015年10月,团队共组织实施社会公益及志愿活动39次,募集善款316238.50元。
        从团队管理章程的制定、队员的吸纳考核、活动的组织实施、受助家庭的走访了解,到企业募集资金、活动实施后的跟踪走访、队员的矛盾调解等,他都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
        曾国元是新时代党员及青年的优秀代表,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他将盐湖城志愿者服务队打造成为以注册队员和外围队员为主体,通过微信平台(团队微信平台、微信讨论群及微信爱心群)和QQ群全面发展的志愿者团队,成为了格尔木乃至海西地区志愿者组织的先行者和领跑者。

        杨毛吉:用爱心营造温馨港湾
        逊让中心学校的王三辈和大通二中高中历史教师杨毛吉夫妇,和女儿王炜,在普通的日子里为他人带来了平凡的甜蜜,用他们的双手和爱心共同描绘出了一幅“爱心家庭”的美好画卷。
        杨毛吉曾是朔北中学五十多个农村孩子的班主任,她用爱心关怀每位学生。她发现学生季秀玲天天穿着花布小棉袄不曾换过,了解到季秀玲家庭困难,生活拮据,没有换洗的衣服,杨毛吉亲手为她编织合身的毛衣。作为丈夫的王三辈义无反顾地搭乘了这艘爱心帆船,驶向更广阔的温馨港湾。从此两颗心彼此为学生们凝结着,为一个家也为一个更多成员的家而编织起了他们不约而同的爱心梦。
        假期里,这个家许多学生一住就是七、八天。他们进出自如,做饭进餐、洗衣拖地、整理房间、回忆过去,展望未来,歌声、笑声、读书声,声声不绝;大家庭里传出的笑声在小区上空回荡,左邻右舍羡慕地说:“当老师真好,有这样的老师之家更好!”
        多年来,他们不知为多少学生娶过亲、送过福、照顾月子……这个家已是一个拥有许多学生孩子的最美家庭。

        加羊:慈心僧侣乐善好施感化身边人
        今年51岁的加羊,是河南县柯生乡香扎寺僧侣。多年来,他充分发扬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在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的基础上,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4年,一名甘肃临夏的回族群众和妻子流落到河南县柯生乡。加羊得知了他们的情况,将这对流落街头的回族夫妇带回了牧区老家,为他们安排了住处,还给了他们5000元的日常生活开支。从此,这对夫妇就在河南县柯生乡安家落户了。
        同年8月,柯生乡出现了一位汉族流浪聋哑人。加羊将孤苦伶仃的聋哑人带回了家,还花费50000余元为其做了耳膜手术,花费20000元为其修建了住房。
        尽管僧侣加羊文化程度不高,但他用承包寺院小卖部换来的辛苦所得,做着一件又一件在他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2007年,加羊为柯生乡完小和多松乡完小各捐款2000元; 2008年为惨遭车祸的牧户捐款1000元……加羊帮助生活困难户、帮助寺院以寺养寺,共无偿奉献爱心128500元。

        牛寿山:为山区孩子梦想撑起一片蓝天
        牛寿山,海东市地税局的一名普通职工,外表朴实敦厚,却有一颗大爱无疆的“善心”。
        2012年5月,牛寿山与妻子建立了“竹之梦”青海助学团队,他们的宗旨是“帮扶青海贫困儿童,搭建爱心平台,传递慈善理念,播撒希望种子”。 五年来,“竹之梦”青海助学团队已拥有队员500余人,共捐助资金2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00多名,捐助衣物、图书、体育用品、文具、课桌等折合人民币3万余元,助学的范围也从互助县扩展到了平安区、大通县。在助学团队帮助下,已有多人顺利完成高中学业,步入大学。
        五年来,牛寿山夫妻用于捐助资助款、活动开支的费用共计7500多元,他们夫妻资助的互助县民族中学学生苏永存已于2013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
        五年助学之路,牛寿山只有简单朴实的一句话:“只要这些孩子能好好上学念书,将来有出息,我们也就值了。”这就是他的心愿。

        马成义:民族兄弟情,爱心献滨海
        马成义,现工作于青海省化隆县沙连堡乡人民政府。他的妻子和聋哑哥哥在天津滨海新区分别经营了两家高原拉面王饭店。
        2015年8月12日晚,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震动了津沽大地。作为乡民政干事的马成义想起:现场救援的那些消防官兵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着人民的生命财产,那些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需要帮助,我们应该先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
        他打电话告诉妻子:“我们是做拉面的,这个时候很多人需要我们送上一碗饭,赶紧支锅做牛肉面给那些救援的人和无家可归的人送去,我因为工作来不了,希望你理解。”马成义还打电话给另一家饭店,并要店员帮妻子拉拉面。在仅有的条件下,马成义还吩咐妻子在饭店门口立个“免费拉面”的牌子,方便过往受灾群众就餐。
        每天几百份爱心拉面送到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的手中,为抢险救援一线送去滚烫的人间真爱。他们的善举也感动了天津市民,很多人用微信传递他们的善举,许多网友也加入他们一起传递着爱。

        付成龙:青年教师支教高原,病重仍给孩子上课
        2016年6月6日,一个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杂多县的全体师生深情地呼唤着一个名字:付成龙。
        2009年夏天,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的付成龙,来到了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腹地玉树州杂多县从教。付老师一直在杂多县第一民族中学担任班主任和英语教研组组长,曾多次荣获县级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支教期间共培养出近200名藏族孩子,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付成龙“阿爸”。而长期高寒缺氧的高原生活,夜以继日的教学生活让刚30岁出头的付成龙老师骨瘦如柴。
        2016年3月,付成龙因气候原因感冒引起肺部感染。4月,他的咳嗽开始加重,一直到5月病情开始恶化,他都坚持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利用课余时间到医院吃点药输点液来缓解症状。2016年5月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氧气瓶、抗高原反应的药物和消炎药物一直陪伴着他。
        他的最后一节课,不仅仅是授予学生知识的一堂课,更是为所有人上了一堂用生命和爱心诠释的课。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新时期一位汉族青年教师扎根高原、心系学生、奉献牧区的感人故事。

        赵明贤:情注教育,慷慨助学
        2013年10月,青海省湟中县教育系统的师生被一笔30万元的个人捐款感动着。因为这笔钱的主人,是一位远在千里之外却将湟中县视为第二故乡的80多岁高龄的离休老人——赵明贤。
        当年他在湟中当教师时,心无旁骛,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把教育事业当作他的神圣使命,为教育事业奉献他全部的心血和力量。他爱他的学生,把一颗诚挚的爱心,投放到对学生的爱护上。以爱育人,用心育人成了赵明贤教学的信条。在和同学们拉家常的过程中,来自农民家庭子弟质朴、勤劳的品质和极度贫困的现实震撼了赵老师,于是他经常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来资助贫困学生的生活,重新点燃学生们的希望。
        这位简朴、乐观、热情、执着、充满着爱心的老人,将一生的积蓄毅然全部捐给了他曾经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湟中县,捐给了质朴、热情、感恩的湟中人民,捐给了对知识充满着渴望的湟中8万多学生!
这30万元中的每1元钱,都饱含着这位老人对湟中这片土地和湟中人民深深的爱,满满的情。

        孝老爱亲

        李仁英:敬养汉族老人的土族汉子
        湟水河北岸,祁连山南麓的土乡,多年来一直流传着一个民族团结、土汉一家亲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李仁英,30多年前,23岁的他不顾家人反对,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把汉族孤寡老人李长旺从相邻的寺尔村接到大庄村自己的家里,敬养老人安度晚年。
        30多年来,李仁英和李长旺老汉一张桌子吃饭,一个屋檐下生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病痛住院,没有血缘关系、没有利益牵绊、没有民族之分,李仁英演绎了一场感人肺腑的人间大爱的和谐乐章。
        有人问,李仁英多年来赡养一位与自己并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到底图什么。他说,“这是我和老人的缘分,我会努力让他过得好点儿。”
        “其实照顾是应该的,每一个人都会老,我没做什么,就是做了该做的事。”多年来,每当别人夸赞李仁英的善举时,憨厚的他总是这么说。

        王淑蓉:精心照料老人,打造文明家庭
        青海省文化馆退休职工王淑蓉,几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双方老人,为他们排忧解难,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传承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人生价值观,为孩子树立好榜样,传递爱的正能量。2016年3月,王淑蓉荣登“中国好人榜”。
        自1988年元月结婚成家后,王淑蓉就开始了忙完单位忙家庭的生活,她经常加班加点,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用一颗真诚的爱心无微不致地照顾着自己的父母、公公婆婆,尽到了一个子女和儿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几十年来,王淑蓉和公公婆婆,还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关系处理得一直很融洽,从没红过脸、吵过架。她对老人的精心照顾,也换来老人对他们的疼爱,每当他们工作很忙时,父母也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可以踏踏实实地去工作。
        王淑蓉孝老爱亲的故事平凡却伟大。女儿说:“倘若我以后会为别人去无私的付出什么,那么这个功劳一定都是属于我的母亲,因为是妈妈教给我的。我永远会以我的妈妈为骄傲。”

        晁世峰:痴心丈夫照顾瘫痪妻子十五年
        海晏县金滩村村民晁世峰的妻子鲍玉秀,2002年3月份突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导致全身瘫痪。“一定要把妻子照顾好,孩子们需要一个妈”,这个信念支撑着晁世峰担起了生活的重担。
        虽然妻子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晁世峰并没有因此抛弃鲍玉秀,相反他不离不弃陪伴妻子,喂饭、喂药、擦洗身子……十五年如一日,像伺候孩子一样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他用无私的爱唤起妻子生活的信心,撑起了全家人生活的信念。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晁世峰的长期细心照顾下,妻子鲍玉秀如今已经能够坐上轮椅了,实现了部分生活自理,女儿也上了青海师大,儿子每年出去打工,挣钱贴补家用。
        晁世峰无怨无悔照顾瘫痪妻子的动人事迹,赢得了全村人的拍手称赞,他们纷纷感叹:妻子瘫痪十五年,依然不离不弃,全心全意地照顾,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好人了!

        陈发慧:朴实无华谱赞歌,蕙质兰心展风采
        陈发慧的家庭,是社区公认的帮助邻里、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的“文明家庭”。
        2011年冬天,陈发慧的婆婆去世了。80 多岁瘫痪在床的公公精神受到严重打击,整天郁郁寡欢。为了方便照顾公公,她主动和公公住在一屋,给公公精神上带来了极大的安慰。
        陈发慧夫妇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她在教育子女方面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她从不迁就溺爱,要求孩子要自觉、刻苦,生活要乐观、俭朴,做人要宽容、诚实;在生活上对孩子们照顾得更是无微不至,倾注了无数心血。
        陈发慧还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妻子。她和丈夫从结婚到现在共同牵手走过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彼此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生活过得幸福美满。有时候丈夫会把工作中烦闷的心情及暴躁的心态带回家去,而陈发慧总是以一个女性宽广的胸怀去抚平丈夫的情绪,春风化雨般的温暖也使丈夫能以心平气和的情绪、稳健的心态再次投入到工作中去。

        诚实守信

        秦怀寿:诚信打造精品,质量保证生存
        身为秦旺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一直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的理念。他带领企业在水电市场成就事业,而且带领更多的人走向富裕,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秦旺集团的乐都庆融物业以“住户至上、服务第一”为宗旨,努力营造安全、文明、整洁、舒适、充满温情的社区氛围。“文化一条街”已完成规划设计,这将是秦旺集团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梦想的又一大手笔。2011年在世界非遗(深圳)博览园,秦旺集团的南凉民间艺术产品参加展览。
        秦旺集团2008年为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捐款8万元;2010年为玉树灾区捐款3万元;2011年为县城中心广场修建捐资100万元;2012年为城市亮化工程捐资100万元;2013年为乐都美术家协会捐助10万元;2014年为省扶贫办全省扶贫项目捐助100万元……
        秦怀寿说:“‘秦旺’的辉煌成就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因此,公司要竭尽全力,捐资捐物,积极参与社会各项公益慈善事业,致富不忘家乡,成功不忘回报社会。”

当前:A4(2017年04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