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发展的灵魂
山西永济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纪实
       去年以来,山西省永济市坚持将文明城市创建作为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城市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牵头工程,通过创新四大工作机制、构建五联工作格局、开展六大主题活动,大大提升了城市宜居度、知名度和影响力。
       如今,行走在永济市城区街头,闯红灯、横穿马路的人少了,自觉遵守交通秩序的人多了;将果皮纸屑随手乱扔的人少了,扔进果皮箱的人多了;公交车上抢座位的人少了,为老弱病残让座的人多了……
       这些变化的背后,凝聚着市委、市政府矢志不渝创建山西省文明城市,带领全市人民建设美丽绿色家园的汗水;凝聚着全市广大市民众志成城,始终秉承“永济文明,我有责任”的信念与担当。
       “制”健全筑文明“长城”
       永济市在创建工作伊始,就在机制改革创新上狠下功夫,相继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宣传发动机制、责任落实机制、保障激励机制,着力确保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在组织领导机制上,成立了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测评体系10大板块,设立了办公室和6个工作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创建办组织协调、各部门协同作战”的创建工作格局。在宣传发动机制上,围绕“以民为本、施惠于民”的创建理念,制定下发了《创建文明城市宣传方案》《创城宣传口号》等文件,通过媒体推送创建动态,形成人人知晓、关心、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在责任落实机制上,印发了《创建文明城市实施方案》《目标责任分解量化表》,将创建任务细化给具体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丢分、谁担责”的原则,制定了创建工作奖惩问责办法。在保障激励机制上,将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级各部门全面加大投入力度;出台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实施细则》,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给予机关全体人员相应物质奖励,极大地提升了各单位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外”塑形结文明硕果
       “越来越多的公共设施,让整个城市耳目一新,不仅城市容貌变美了,也方便了我们。”市民们用眼睛和心灵感受着城市每天发生的变化。
       自创建文明城市以来,永济市发生了切切实实的变化。从城区到农村,从基础设施到精神风貌,从硬环境到软环境,该市将“文明城市”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城乡居民可观、可感、可知的具体行动。
       永济市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统领,协同推进“五城同创”,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创城工作的重要标尺,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创建工作,不断完善城乡功能,优化城乡环境,使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等硬件水平急剧提升。购置了机械化清扫车、垃圾清运车、果皮箱等设施设备,并采取PPP模式建设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4个垃圾中转站;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对五大主题公园增添了花卉品种,进行了色彩提升;在街道市政设施维护方面,完成路面补坑7000余平方米,街道路灯故障检修1200余处……在逐渐补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的基础上,该市今年又围绕城乡基础设施重点实施31个城镇化项目。
       “内”修心沐文明新风
       从“反哺乡梓”生态养殖的姚军到“割肾救夫”的张慧玲;从“永济旅游第一人”仝毅到“烈火见真金”的救火英雄城东街道新街村干群;从“文化自觉”的西厢文化传播者雷建德到“重信践诺”的“工匠”王三康……这份“好人”名单背后,是永济在新乡贤文化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不断进步。
       永济市始终把“德义永济” 建设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贯穿到创建全过程。在公益广告宣传设置工作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与永济非遗文化、24孝文化等深度融合,一改过去口号式呆板模式,用朴实通俗的百姓语言、清新高雅的画面,“入人心,接地气”;组织文明志愿者深入开展“邻里守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定期编演文艺节目、捐衣捐物、免费维修家电、开展健康指导;组织志愿者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门店开展拉网式宣传,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在全市设立了25个道德讲堂,制作统一标识,制定统一流程,引导群众感悟道德理念,提升自身境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利用节假日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让文明新风吹遍蒲坂大地。
文明,为蒲坂大地增添了更多的迷人风景。文明,也将成为一种力量,引领着永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保持奔跑者的姿态,一路向前,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陶钢锁 王超
当前:B2(2017年04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