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这边独好
河南新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侧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过去农民关心“有没有”“够不够”,现在则更在乎“好不好”“美不美”,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渴望:盼望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盼望道德风尚更加文明,盼望社会治理更加有序。长期以来,河南省新乡市下大气力抓新农村建设,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使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文明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
       文明家庭“认领制”激发人人参与
       3月30日,由新乡市委宣传部颁发的“新乡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牌匾,庄严地挂在了辉县市南李庄村社区服务中心门前。选择南李庄村,是因为该村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该村以文明家庭“认领制”为抓手的文明创建活动,成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从而有特色、会创新,可复制、能推广。
       文明家庭“认领制”,是南李庄村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的一项创新。2015年年初,该村由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制订、讨论、修订并通过了包括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移风易俗、环境卫生等10项内容的社区文明行为公约,再由家庭户主到村委会领取“文明家庭”自评表和承诺书,由村“两委”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验收合格后,授予“文明家庭”荣誉牌。在南李庄村351户村民中,“文明家庭”户达347户。
       在“认领”文明家庭的基础上,南李庄村今年准备进一步拓展“认领”范围,将村里的“好婆婆、好媳妇”评选也改成“认领制”,把“双好”家庭公示在社区广场,凡是“双好”家庭的老人还能免费在社区养老,让先进更先进,让先进得实惠。同时,利用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讲堂,开展“家训家风大家谈”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南李庄村扎根、开花、结果。
       “国学讲堂”助推移风易俗
       2015年以来,原阳县委宣传部先后组织县、乡、村干部代表赴信阳市息县弯柳树村学习孝心村建设,组织骨干力量参加各类国学培训班。邀请国学志愿者戴玉峰等一批义工到福宁集镇张大夫寨村,驻村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孝亲基地”,使该村从一个贫困村、上访村,转化为一个稳定祥和的孝亲村。
       靳堂乡奶奶庙村是一个因孙媳以奶水侍奉奶奶的孝亲故事而命名的村,该村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本村孝亲传统有机结合,通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等“文明细胞”评选活动,让比“孝”蔚然成风,该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目前,原阳县累计培训国学宣讲骨干及积极参与者2000余名,在全县乡(镇)、村开设形式多样的“国学讲堂”,将传统国学文化融入到文明村镇建设的全过程,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移风易俗,促进形成了健康文明向上的农村新风尚。
        “孝道文化大餐”推进道德高地建设
       新乡县朗公庙镇在文明镇创建过程中,结合当地实际,坚持群众自发自愿的原则,创新性地开展了“孝道文化大餐遍乡村”工程,计划在全镇普遍开展“孝道文化大餐”活动,让全镇的老人都能够享受到这种大餐,把朗公庙镇建成一个孝亲敬老的实践大课堂,建成一个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孝道文化大餐”举办时,志愿者把全村65岁以上的老人请到广场,共同欣赏文艺节目,一起享用“免费午餐”。通过老人聚会、聊天、看节目、吃大餐,进一步弘扬尊老、爱老、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目前,该镇6个开展“孝道文化大餐”活动的村成立了志愿服务队12支,志愿者达1000名,6个驻村工作队、38个文明单位志愿服务队、8个社会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由朗公庙镇政府专门成立“中国朗公孝道慈善账户”,统一接受社会捐助。每个村第一次开展活动时,镇慈善账户无偿资助启动资金,每次活动所需要资金700元至1200元,全部来自爱心捐助。形成了政府支持、社会捐助、群众拥护的良性格局。
       新乡市正在积极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全市各乡镇正大胆探索、认真实践,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打造富裕、优美、和谐新农村,让精神文明之花更加绚丽地绽放在牧野城乡大地。 李超
当前:B2(2017年04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