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垃圾分类助推文明升级

       日前,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发布(下称《方案》),要求在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从鼓励到强制,这一次,中国对推进垃圾分类动了真格。(4月24日《人民日报》)
  垃圾分类的概念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电视里时常看到的公益广告,小区里颜色各异的垃圾桶,商店里废旧电池回收箱,数年来,我们一直在宣传垃圾分类的理念,群众对这一理念也日渐熟悉,然而贯彻实施这一理念却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垃圾的投放、运输、到处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参与者认真对待,才能保证垃圾分类的最终实施。作为一项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垃圾分类不仅仅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直接体现着社会文明的水准。中国“动真格”地推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无疑也是社会文明水平全面提升的一次契机。 
  在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先行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共场所进行垃圾强制分类,不仅因为操作性强,更在于其良好的示范效果。是否愿意将手中的垃圾分门别类地投放到相应的垃圾箱中,是重复发生的琐碎日常,而能否坚持这一细微的习惯,却是居民素质的分水岭。只有学校里的言传身教、公共场合的耳濡目染、生活工作中的相互监督,才是养成这一习惯的最好保证。
       垃圾分类人人都听过,但具体的分类却未必清楚。是按干湿分类,还是按是否可燃分类?“有害垃圾”具体都是什么?事实上,垃圾分类的最终环节,是将分类完毕的垃圾送至相应的处理工厂进行回收利用或者填埋焚烧,这就要求各地必须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拿出具体而严格的标准,细化分类规则。另外,还要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体现推动垃圾分类的强制性,还必须借助市场作用,形成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妨学习他国的先进理念,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引入垃圾计量收费机制,并逐步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主体纳入环境信用体系,明确强制性措施,奖惩分明以在当地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
       强制推行垃圾分类,不仅是重要的环境工程、民生工程,更是文明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和社会组织齐心协力,既解决“垃圾围城”的危机,更能全面提升居民素质,推动城乡文明建设,助推社会文明升级。 

       乐高禾

当前:B2(2017年04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