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四川省邻水县黎家乡搭界寺村村支两委干部年龄老化、“将相”失和,如今,村三职干部全是30岁出头的大学生,平均年龄全县最小,文化程度全县最高;以前,村上无特色增收产业,如今,残疾人扶贫产业园已成为全县的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
昔日典型的“烂村”“弱村”和“后进村”,为何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说:“感谢县委组织部派来了‘第一书记’,汪坤书记算是派到我们心坎上了。”
2015年8月底,四川省下派1.5万多名“第一书记”奔赴农村脱贫一线,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他们以村为家,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 “领头雁”。
马北晨:“帮扶村就是我的家”
4月22日,在四川省脱贫攻坚总结推进会上,马北晨等300名优秀“第一书记”受到通报表扬。
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说起话来干脆利落,做起事来雷厉风行……这是巴中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副支队长马北晨的显著特点。他是南江县贵民乡双田村“第一书记”。
双田村,一个离南江县城68公里、离巴中市中心130公里的边远小村,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群众观念滞后、产业发展空白的贫困村……这些棘手的问题给已是知命之年的马北晨提出了严峻挑战,“这就是我的家,我要尽其所能把它建设好!”他暗暗发誓。
“先沉下去摸清情况”成了他定发展思路的第一要务,一个月的时间,他的足迹遍布村庄的每个角落,走访了当地党员干部和全村3个村民小组100余户村民,调查研究,倾听民意,深度掌握,全面分析,找准了双田村致贫原因,分门别类制定出台了“精准扶贫基础公共设施建设规划”“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规划”“精准扶贫户帮扶发展规划”“农户居住环境美化、亮化实施规划方案” 等10余个方案,让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要致富,先修路”,他知道,双田村的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修路是抓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但现实是,仅村道路7.2公里硬化造价就达400余万元,这么困难的村、这么多困难户,大家就是倾其所有自筹资金也不足20万元,对于400余万元的天文数字可谓是杯水车薪,怎么办?
马北晨日思夜想,深感压力巨大,有时也想,不建了吗?就这样放弃吗?但这不是马北晨的做事风格,他想尽千方百计,多次找市局党委、市县交通局领导汇报,终于争取到每公里50万元的道路项目补助金,硬是凭借自己与过去工作认识的部门领导软磨硬缠,在多方支持努力下终于找齐了下差资金。今年,双田村的道路终于硬化了,走在“致富路”上的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没有市公安局,没有马书记,我们恐怕是做梦都别想这道路会大变样!”
道路硬化只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村民真正脱贫致富还得靠产业项目的支撑和持续发展。马北晨多次邀请省农业厅专家到双田村考察,深知该村适宜种植高山水果,形成种、培、育、销为一体的产品生产销售模式是村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
买树苗子15万余元的钱从哪里来?他向市局党委汇报,市局很快在办公经费中解决了苗木款难题,2015年10月,他再次率队到汶川购买树苗,并按户为村民一一发放,组织全局民警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帮助村民栽种,短短一周时间,双田村共栽植青脆李、红脆李37公顷,全村人均栽植0.08公顷,村庄的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经专家估计,预计到2018年年收益2000余万元,李子产业的发展让村民和马北晨看到了双田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陈娟:“从老百姓最关切的事入手”
一名机关干部到扶贫村任职,该如何迅速打开工作局面?乐至县佛星镇吴氏祠村“第一书记”陈娟首先思考到:“吃透村情,从老百姓最关切的事入手”。
通过走访座谈,陈娟了解到该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发展,群众强烈盼望尽快解决。于是,陈娟决定带领村社干部,一方面努力向上争取,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尽快破解这一难题。
陈娟积极争取选派单位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项目和资金。到村没几天,陈娟就争取到了县交通运输局派员到村,规划该村“断头”路的联网。不久,该“断头”路就获得交通部门立项,并争取到补助资金15万元,县财政一事一议补助10万元,村民积极配合,建设资金自筹部分正在紧锣密鼓筹集中。
该村8社因缺水连续几年都未插秧,两个堰塘也已经长满野草,必须进行整治。经过多方联系奔走,陈娟协调到县水务局补助资金2万元,县财政一事一议补助2.8万元,加上老百姓自筹资金5万元,现已对两个堰塘进行了扩挖、清淤和加固,彻底解决了该社今后生产用水的困难。
“李书记,今天我们先走访扶贫户,把需要帮扶的贫困学生的资料收集起来。”陈娟和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平开始了又一次走访。
这次走访,陈娟和李建平了解到该村共有16名家庭困难在读学生,都需要不同程度的帮助。1社贫困户尹怀琼的大女儿2015年考上了大学,但因家境困难,东拼西凑也未凑齐学费,开学在即,一家人焦急万分。陈娟了解情况后,一边向相关部门提交助学申请,一边争取慈善捐赠,几经努力,终于成功解决了她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1.7万元,尹怀琼母女感动得热泪盈眶,连说“党的干部好呀!谢谢你们!”
33岁,正值青春年华,陈娟努力拼搏与奋斗实现了2016年的计划:着力加强了村级阵地建设和村级治理,提升了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着力培育了1—2个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项目,发展20公顷规模的种植业;着力依托扶贫项目,启动了“断头”路、连社道路建设……
刘泽训:“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上任当天,通江县空山综合林场派驻空山乡青龙村“第一书记”刘泽训来不及安顿食宿,就和村支书一起走家串户,了解村民困苦。
在20世纪末,村民用自己的双手在峭壁上凿通10公里村道路。但再打通8公里出境路令人望而生畏。部分村民几乎与世隔绝,甚至一辈子都没到过县城,温饱都无法保证,“小康”更是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对于这个村来说,修路是摆脱贫困的第一步。
刘泽训首先盯准的是打通与陕西省福成乡、巴中光雾山诺水河风景区的两条出境路。
这之后,刘泽训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坚定信心,立下誓言:“修不通出境路,回家种红薯。”全村干群迅速统一思想行动,一场“通天堑”的交通会战悄然打响。党员干部动起来了、人民群众动起来了,男女老少,背着干粮铁罐、锤头铁钻,不顾六月酷暑,攀悬崖、爬绝壁、抓藤蔓,抡二锤、握钢钎、砸坚石,炮声、机械声、号子声、欢呼声连成一片,重现了当年“空山战役”的动人场面。
短短几个月,“天堑”变通途,群众千年梦想变成现实。通车那天,全村群众自发会集到公路两旁,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有的甚至拿出铁盆当锣敲。
“脱贫攻坚的目标是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刘泽训反复念叨一个理:青龙村只有大发展才能富裕。他提出,把青龙经济融入空山旅游经济带,建成空山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
这意味着当地农民要失去赖以生活的土地。祖祖辈辈刨地取食的农民,没了土地等于要了他的命。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26户反对搬迁,58户不同意流转土地。
眼看项目就要落地,火烧眉毛。刘泽训带领村社干部一趟一趟挨家挨户走、挨家挨户说,苦口婆心,耐心疏导。
在诚恳与坚持中,固执的村民终于点了头。
如今的青龙村,在刘泽训的带领下,干部群众共同投入到摆脱贫困、决战贫困的攻坚队伍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