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利剑”如何破解网络订餐乱象
       标榜着干净卫生的私房菜,背后竟是“苍蝇小馆”;送到家门口的美食,却与网络上诱人的图片相去甚远……网络订餐因其便利、快捷的特点已成为了都市人群全新的生活方式,但不绝于耳的食品安全、虚假资质问题却让人们心生忧虑。
  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起草的《网络餐饮服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完成了公开意见征求。人们将拭目以待,有关部门和第三方平台如何依照新规来抚平大家“舌尖上的纠结”。
  把目光移向国外。在国外,网络订餐同样火爆,但对那些隐藏在网络背后的食品经营者,他们又有哪些监管“利剑”呢?让我们一起看看——
       德国
       两百多部法律“保驾护航”
  在德国,对网络订餐安全性的保障主要靠对实体店的监管,而对实体店的监管主要靠完善的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规定。
  为保障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德国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法规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食品法》《食品以及日用品管理法》《食品责任法》《食品标识条例》在内的两百多部与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消费者的权益“保驾护航”。   
  在有着健全、完善的食品法律保障的同时,德国还有严格的监管机制。联邦各州、各地方的监管部门相互配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进行定期抽验。而作为食品质量和安全源头的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和标准从事生产,也要施行自我监督与监测。一旦出现问题,必须要在24小时内向专门的食品召回委员会提交报告,采取一切补救措施,并及时对公众发布信息。   
  而对于“消费者发现食品有问题,如何追查到直接责任方”的问题,德国有完整的制度设计。消费者直接向当地消费者保护部门反映后,有关部门会立即展开调查。鉴于所有的食品从最初的原料来源到最后成品,包括中间仓储、运输、销售等,每个环节都记录下明确的责任人,问题出现在哪个环节上很快就能查清楚。
  一旦确认食品存在质量和安全问题,会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停产整顿、关闭企业等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将依法追究企业以及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除了罚款外,涉事企业的“案底”也会在业内臭名远扬,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
       美国
       复查费用倒逼餐馆“升级”
  美国将不同卫生条件的餐馆分不同等级进行卫生评估。餐馆最怕顾客举报和起诉,因为一旦被起诉,就意味着离倒闭不远了。
  具体来讲,美国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根据餐饮企业的不同硬件条件、监督管理水平和例行检查时发现的问题,把餐饮企业划分为四个级别,并在餐饮企业门口或明显位置公示其相应等级。不同级别的餐饮企业会面临不同频次和强度的监管,比如,被列为B、C两级的企业会被增加监察频次。
  因为例行检查之外的复查会另外收取检查费用,对一些小型企业来说是笔不小的负担,所以能起到倒逼他们提升等级的作用。
       澳大利亚
       “小作坊”也要申请正式的商号
  澳大利亚的法律规定,任何家庭作坊式的食品加工以及外卖同样需要申请商号,必须符合澳大利亚食品加工方面的安全条例才能申请成功。
  而且条例的规定很细,比如像肉类或者鸡蛋这样的生鲜食品必须储存在5摄氏度以下的冰箱里,商家必须提供单据证明自己拥有这样的储藏条件;又比如,食品容器不可以混杂使用,所有原材料都必须记载购买来源和批次,以保证任何原材料需要被召回时,可随时把它们找出来。如果被人举证上报还会被罚以巨款,所以,这些小作坊并不是人们“想开就能开”的。
  (综合自央广网、《国际先驱导报》、网易新闻)
当前:B4(2017年05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