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定格深山里的幸福
记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家1” 全家福拍摄团
        在贵州的一些偏远山区,有的家庭找不出一张全家福,老人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照片,孩子们的童年无从回忆。
        他们的童年,谁来记录?他们的岁月,谁来守护?
        有一群青年学生,他们5年来16次翻山越岭,用手中的镜头定格了一个个幸福瞬间。
        在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先后有80名“1家1” 全家福拍摄团的队员心手相传,走过茫茫乌蒙山区的草原,攀过石漠化山区的小路,趟过武陵山区丛林里的小溪,传唱着深山里的全家福故事。
        最苦最纯粹的“采风”
        全家福拍摄团队员们的装备里,除了拍摄和打印设备,总离不开帐篷和睡袋。这些队员个个能吃苦,为了下乡给群众拍照,他们每天背着沉重的装备在山路上行走,垫饥的不是辣椒拌面就是压缩饼干。
        4月28日凌晨,天还没亮,全家福拍摄团第16次拍摄活动的12名队员已经来到贵阳火车站集合。他们预备乘坐6点钟的火车,前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湾水镇岩寨村。作为最年轻的一批拍摄团成员,他们大多是“95”后,最小的才19岁。
        其实,从贵阳到凯里有高铁,票价58.5元,但他们还是选择了普通列车,因为票价只有28.5元。用他们的话说,“要节约每一分钱,用来打印照片”。
        说起全家福拍摄团的节约,还要从团队的发起说起。
        2010年底,贵州师范大学摄影专业大一新生郑宇潇跟同学万安结伴去购置相机。途中,郑宇潇问万安买了相机后想去拍点什么,万安回答说,放假了回老家给村子里的老人拍点照片。当时,两人都没太在意这句话。经过一年多的专业学习,2012年4月,两人重拾了这个话题,还是那一句“拍点照片”,让一个“全家福”的拍摄计划就此萌芽了。
        因为是第一次做公益活动,郑宇潇和同学们没有向社会募集资金,总共11个伙伴,每个人拿出300元钱,凑了3300元,购置了打印纸、过塑膜、墨水等耗材,以及压缩饼干、方便面等食物。
        可自掏腰包还不够。郑宇潇就发动队员们到学校的各个宿舍去收集废弃的矿泉水瓶、旧书报,变卖来筹集经费。
        为了节约开支以及不给当地带来负担,他们借来帐篷、登山包,打印机,以露营的形式到村寨拍照。
        2012年5月底,全家福拍摄团第一次活动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中寨乡、堕却乡开展,免费拍摄、打印照片460多张。
        最真最烂漫的笑脸
        回到学校的一场汇报会,让摄影专业乃至美术学院都炸开了锅,很多同学慕名而来,听郑宇潇他们分享拍摄心得。就这样,活动渐渐得到了学院领导、同学们和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就这样,老队员带新队员熟悉拍摄流程,全家福拍摄活动以传帮带的形式一直延续了五年。
        虽然苦,但每次拍摄都能拍到一张张笑脸,全家福拍摄团的电脑里,有一个专属文件夹,叫“幸福”。
        张健是山西吕梁人,第一次参加全家福拍摄团,几天下来他觉得特别累,但是每每看到拍摄对象的笑脸,他心里又觉得特别幸福。
        岩寨村民说苗语,这次拍摄,张健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沟通。
        不过,这没能难倒他。张健邀请了两个当地的小朋友做“翻译官”。有了小朋友带路,拍摄进展得越来越顺利,张健也成了孩子王,每天用相机捕捉着孩子们更多天真烂漫的笑脸。
        张健说,他们每天都吃辣椒面条,连夜加班累到睡不着觉。但每当把打印好的照片送给村民,换来村民们真诚的笑容,没有一个人会喊退缩。
        于是,田间地头,成为最真的“写真”;房前屋后,就是最圆的“团圆”。拍摄团的一位“元老”孙翠平说,深山里村民们的生活很纯粹,思想很纯真,笑容很热情,每一次拍摄都能感染大家。
        全家福拍摄团五年来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定格了贫困。但如果细细品味,却发现定格的是幸福。队员们坚信:贫困会往好的方向改变,幸福是一直都会存在的。
        最甜最难忘的回忆
        孙翠平来自江苏南京,今年22岁,已是第四次参加全家福的拍摄活动。最令她难忘的还是第一次拍摄,去的是安顺市镇宁县本寨乡鱼凹村。
        “到达鱼凹村希望小学,一下车那个场面把我镇住了,那是第一次亲眼见到以前在电视上看到的山区情景,小孩子大多穿得很简陋,我当时眼里都有泪了。”孙翠平说。
        五月初的大山里还透着寒意,孩子们有穿棉袄的,有穿单衣的。让孙翠平惊讶的不是棉袄补了很多补丁,而是有孩子的脚上居然还穿着凉鞋。
        当晚,拍摄团驻扎在鱼凹村希望小学。等孩子们放学后,队员们一起搭帐篷,但教室窗户都是破的,晚上冷风直往里钻。
        这是孙翠平第一次住帐篷在外过夜,晚上几乎就没睡着觉。大山里蚊虫多,还有队员被咬了一腿的包。
        正是这次拍摄,让她初次接触到大山里的孩子们,他们的纯真善良打动了孙翠平,此后全家福拍摄团的活动,她每次都参加。
        白天拍摄,晚上还要打印照片。孙翠平主动承担起了半夜加班的工作,拍摄团用的是一台老旧的爱普生打印机,打印一张优质的照片需要用时3到5分钟,因此每天晚上都有3名队员通宵达旦地修片、打印和过塑,才能保证照片在第二天如数送到村民手里。
        拍摄团成员杨洋说,他学摄影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在于记录生活中的幸福,记录人们的成长历程。轻轻点一下快门,然后打印出来,说不定就成了孩子们一辈子的回忆。
        4月29日到5月3日,全家福第16次拍摄团总共拍摄和打印照片357张,其中老人照226张,全家福66张。
        从2012年至今,一批批全家福拍摄团队员先后在贵州16个贫困村寨免费拍摄打印照片上万张,让近5000个家庭拥有了一张幸福的全家福,让2000多位老人、2300余名儿童有了自己的第一张照片。
        从这些照片里,他们收获的不只是惊喜和感动,更懂得了知足、感恩和分享。
        后来看新闻的时候,孙翠平看到了第一次去拍摄的鱼凹村通上了公路,真的很开心。这一次岩寨村又给了孙翠平焕然一新的感觉。贵州农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村里渐渐普及了智能手机,生活在逐渐变好。
        在全家福拍摄团的经历,影响了很多队员以后的人生轨迹。
        郑宇潇说,他在农村出生,所以能以很平和的心态看待农村,并不是很向往繁华都市,而是更深爱山野大地。策划全家福拍摄活动的时候,就想着怎么能“学以致用”,慢慢通过拍摄团,更体会到“做好一件事就够了”。
        收拾行囊,继续前行,这群年轻的摄影师未来的路还很长。
        队员们都希望全家福拍摄团能够走得更远更好,把他们最初的口号“幸福留念,亲情永远”传递下去。 
        (新华社 齐健)
当前:A3(2017年05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