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共享雨伞”需要精神之美价值之美
杨朝清
早上出门时艳阳高照,下班时却大雨倾盆,没带伞怎么办?近期,共享经济的“新宠”——共享雨伞,在多个城市流行。记者了解到,福建福州地铁正在与共享雨伞企业商谈合作,考虑将其引入地铁1号线站点。今后,地铁口将设自助借伞机,市民扫二维码后,就可“一键借伞”。(4月26日《海峡都市报》)
在共享经济方兴未艾的当下,房屋、汽车、单车等许多资源都可以用来被共享,雨伞也不例外。经过“共享单车”的洗礼与训练,老百姓对共享经济逐渐产生了价值认同,也逐渐适应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共享雨伞”不仅节约了开支、方便了市民,也减少了资源浪费,让雨伞得到了循环利用,提高了使用效率。
在人口流动迅速的现代社会,“共享雨伞”要既好借也好还。在地铁口“一键借伞”之后,如何还伞呢?如果需要到地铁口还伞,显然给市民增添了负担;将雨伞长时间地放在手里,尽管不会产生费用或者只会收取少量费用,却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地铁口借伞,在小区口还伞”要想梦想照进现实,既需要商家增加自主租赁设备,也需要配置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与维护。
“共享雨伞”不收费或者只要市民支付少量的资源占用费,显然难以支撑整个平台的运作。只有形成了成熟、完善的盈利模式,“共享雨伞”才会持续长久。一旦“共享雨伞”成为“流动的广告”,广告的品质不仅关乎“共享雨伞”的声誉,也关系到公众的福利。换言之,“共享雨伞”可能成为一个可以被消费、可以被利用的空间,如果没有节制的利益变现,“共享雨伞”就会乱花渐欲迷人眼,不仅缺乏审美价值,还缺乏实用功能。
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让共享经济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拥抱“共享经济”的过程中,一些人的“价值底色”暴露无遗,一些不良行为,显然背离了共享经济低成本、高效率的价值追求。说到底,每个人既是共享经济的受益者,也是共享经济的建设者。
“共享经济”之美,不仅在于器物之美,也在于精神之美和价值之美。共享经济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去寻找、去发现、去激活、去呵护,让共享经济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让传统器物与互联网技术实现“美美与共”。不论是单车还是雨伞,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