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应多些“耐消费”的东西
胡宇齐
        凹凸不平的砖头路变成了平整光洁的青石板路,五花八门的招牌代之以古色古香的木匾,臭豆腐、酸辣粉等小吃店也已“变身”为民俗文化体验馆……改造升级后的南锣鼓巷以全新面貌迎来首个五一小长假,也赢得了游客的广泛好评——“文化味儿回来了,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从声名鹊起到混乱拥挤再到整治初成,南锣鼓巷以自身的发展演变,生动展现了我们对文化创意街区发展路径的思考。作为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南锣鼓巷可谓独具魅力。在2008年之前的业态上升期,各种有意思的创意小店吸引着大量文艺青年聚集;可随着名声渐大、商户渐多,这里逐渐成为“小吃一条街”,与文化韵味渐行渐远。如今一番“瘦身健体”后,巷子少了商业气,增了文化味。这无疑提醒我们,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升级应当循着文化创意的逻辑打开思路。南锣的回归是一个良好开端,下一步需要探索的,是如何让文化创意更好地创起来。
  创意创意,终究要在“创”字上下功夫。这就意味着,简单地将文化原样呈现出来还不够,在呈现方式中融入巧妙匠心,建立起文化与现实的联系,才能更好激发起人们欣赏的兴趣。给建筑做些仿古,把一些带有传统文化印记的物件批量生产,呈现给游人古色古香的文化之感固然是一种做法,但毕竟还是少了些亲近感、鲜活度。浮光掠影游览一番,最后很可能是兴味索然,成了“白天看庙、晚上睡觉”。以笔者体验为例,参观扬州个园时,初看只觉“美则美矣”,直到明白园主人布春夏秋冬四时之景的用心,明白个中建筑因由与文化寓意,方叹回味无穷。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文化创意皆需拿出更多可消费、耐消费的东西,增强人们的参与感、交互感。
  做好文化创意目前已有一些经验可循。这些年,故宫文创蓬勃发展,手机壳、充电器、“朕知道了”胶带等广受追捧。问君何能尔?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公布“十大秘笈”,第一条便是“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研究人们的生活,做一些实用性强的东西”。需要看到,我们既有的文创经验还更多聚焦在一个个具体的产品之上,如何把一整片街区、一大处景观做得更好,更有文化气息,南锣鼓巷或可勇当先行者。
当前:A3(2017年05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