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牧区贫困群众圆上致富梦
四川省食药监局帮扶红原县脱贫攻坚的点滴故事
肖永琦
“王书记,王书记,你们又来看我们啦!”这天,站在村头最高处的红原县龙日乡格玛村村民阿木坎一家人一边呼喊,一边朝着一行人使劲儿地挥舞双手。这一行人,总是给红原县的群众带来福音,他们来了,许多问题就有解决的法子了。他们,就是省直帮扶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代表。
2015年,省食药监局被确定为红原县对口帮扶单位后,主动肩负起脱贫攻坚的责任,把助力红原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抓手,想方设法让贫困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截至今年4月,该局共投入扶贫资金450余万元,重点扶持了48户贫困户发展生产,培训实用技术人才220人次,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57人。提起省食药监局帮扶红原的点点滴滴,牧区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说声“卡卓”(谢谢)。
牦牛酸奶有了合法“身份证”
红原的牦牛酸奶是广受大家喜爱的好食品,但它之前却是名副其实的“三无”产品,没有合法的“身份证”。
“牦牛酸奶加工工艺简单,牧民群众都可以像蒸馒头一样在家里自己制作,很少有人考虑牦牛酸奶走产业化之路。”红原县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总社主任八宝介绍道,“酸奶加工方式长期处于粗放状态,很难保证产品质量,且保质期短,对外出售很廉价,收益并不可观。”
省食药监局在了解了这一情况后,深感这既涉及牦牛酸奶的食品安全,也关乎牧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一定要帮助解决这个奶制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难题,推动牦牛酸奶走现代化生产之路,让好东西能够卖上好价钱。”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王勇对分管食品生产监管工作的同志这样强调。
于是,省食药监局与红原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次面对面商议,并最终达成共识,提档升级牦牛酸奶加工方式,走产业化发展、现代化企业生产之路。
该局多次组织人员、专家到现场进行调研论证,推动酸奶企业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目前,以由红原县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总社名义投入新建的牦牛系列产品加工企业进入项目立项和施工招投标阶段。
“这个项目对牧区老百姓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的消息。”八宝扳着指头算了一笔细账,“酸奶厂投产后,每年可生产酸奶400吨,销售额至少可达400万元。”
“牦牛奶粉”又回到消费者餐桌上
“我们小时候都是吃红原牦牛奶粉长大的,味道真的很好。”贫困户娄勾如是说,“但近年来,国产奶粉不太受欢迎,‘红原奶粉’也受到影响,东西卖不好,遭殃的还是我们这些放牧的老百姓”。
娄勾和牧民们心里很着急,然而还有一个人更着急。“畜牧业一直是红原的支柱产业,是牧民群众日常收入的主要来源。红原牦牛奶粉的品质毋容置疑,但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市场拓展不够广,特别是品牌意识不强,部分消费者对这个‘好东西’的口味并不待见,所以销售的业绩不是很理想。”红原县县长嘉央罗萨表示。
就在大伙儿一筹莫展的时候,省食药监局召开食品安全专家分析会,专题研究“红原奶粉”问题。“一定要帮助红原县重拾‘红原奶粉’在消费者心中的信心。”该局负责人听取专家意见后坚定地说。
2016年初,该局成立了课题组,抽取乳头奶、成品奶粉样品进行比对试验,并邀请专家学者到红原进行现场分析评估,专门研究解决牦牛乳粉的大众口味问题,并向市场大力推介“红原奶粉”品质,直至帮助其进入高端市场销售。
渐渐地,认识和接受“红原奶粉”的人多了,市场销售的路子也打开了。据了解,目前“红原奶粉”企业已在北京、广州等国内20多个省市区建立了销售网络,部分产品还远销国外。
“红原奶粉”品牌形象的回归,不仅使广大消费者重拾消费信心,更让数万牧民群众从中直接受益,每户牧民每年仅牦牛鲜奶出售一项至少可收入5000元以上。
莴笋又卖上了好价钱
“去年我家种了15亩莴笋,收获了12万斤,收入23万元,比前年多收入了3万元。”正值高原寒区莴笋种植的黄金季节,红原县刷经寺镇老康猫村村委会主任邓云一边种莴笋,一边说。
刷经寺镇是红原气候最好、海拔最低的一个乡镇,适宜种植有机蔬菜莴笋。这几年,县委、县政府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无公害蔬菜种植成了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但是,市场行情对莴笋的价格影响之大,也是农牧民始料未及的。去年8月,正是高原寒区莴笋上市的黄金季节,刷经寺镇的莴笋大面积丰收了,然而市场的销路却出现了问题,价格低廉,连成本价都卖不上。
省食药监局得知情况后,庚即向全局干部职工发出动员令,要求不惜动用个人资源,想方设法牵线搭桥,力所能及地帮助农牧民解决困难。该局领导特别指示挂职红原县委副书记的肖永琦带领镇党委书记和驻村干部前往眉山市,与多家泡菜生产企业交谈,寻求支持和帮助,最终达成了帮助调整蔬菜产业结构、支持合作加工蔬菜制品等意向性协议。
刷经寺镇的莴笋终于迎来了销售春天,莴笋又卖上了好价钱,一般的家庭收入有10万元左右,土地少的贫困家庭也获利不少。
帮贫困牧民圆上脱贫致富的梦
草原畜牧业是红原县3万多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但仅靠单一的畜牧业难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必须依靠产业扶持带动更多的牧民群众创业创收。
“对于千百年来以放牧为生的牧区群众来说,除了会放牧外,要找个其它挣钱的活路,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一点,嘉央罗萨的心里是明了的。
“产业扶持是‘五个一’帮扶措施的重中之重,给钱给物只能救急解渴,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术,拔掉‘穷根子’就有了可靠的保障。”省食药监局在深入分析红原县情和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时,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产业发展上要再研判、再用力、再挖潜,要用好特色优势,肯定会有甜头”,王勇坚定地说,“发展产业的关键是市场缺什么,牧民群众能干什么,就帮助发展什么,并且要雪中送炭予以扶持。”
于是,该局想方设法帮助红原县发展产业,还在龙日、麻萨、峨扎、日干4个脱贫攻坚任务重的村分别建立了“产业帮扶基金”,并与红原县共同制定了《基金管理办法》,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建档立卡贫困户身上。
今年3月3日,对于红原县阿木乡峨扎村村民来说,是一个激动又难忘的日子。这一天,省食药监局与6家省内知名药品医疗器械企业联合为峨扎村建立了首个“产业帮扶基金”,并现场捐献资金11万元注入基金,峨扎村有了首批产业发展保障金。
据统计,仅今年该局就投入产业扶持基金110万元,已帮助25户贫困户找到了可靠的产业发展门路,让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