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花落
潘玉毅(浙江)
5月的杭州,较其它时节来得大不相同。
沿北山路缓缓而行,但见道路两旁密植法国梧桐树。当此时节,漫天都是细密如雨的梧桐花絮。这些花絮好似调皮的孩子,一忽儿停在人的眼睑,一忽儿停在人的耳畔,一忽儿又停在人的鼻孔前面。“阿嚏”一声响,它们又落入了人的喉咙里,让过路的行人不约而同地咳嗽起来。
早上八九点钟,正是上班的高峰时段,路上行走的有不拘小节的粗犷汉子,也有十分注重形象的端庄女子。然而再怎么注重形象,在梧桐花絮的捣蛋之下,最终也是丢盔弃甲,失了“雅相”。有许多意念坚定的人,初时尚能勉强忍耐,到后来,也就随了大流,一个接着一个,一声连着一声……如果这喷嚏也有名字,或许可以称之为“桐花嚏”吧。
但其实,法国梧桐并不是梧桐属,与我国的传统树种梧桐并非同一种。在人们旧有的印象里,桐花是时令交替的象征,桐花落了,也就意味着春将去了夏将至了。宋人方回有诗云:“等闲春过三分二,凭仗桐花报与知。”作为春夏递变之际的物候,桐花当真是开也烂漫,落也缤纷,它就像是大学毕业前的那场别离,让人在许多年以后仍会不自觉地想起。君问桐花何处去?桐花不语,只在夏草茵茵处。
桐花无疑是好看的,花絮却甚是烦人。它们毛绒绒的,像细雨,但似乎比雨要轻,雨伞挡不住,雨衣遮不住。花絮飞时,总会惹来几多的嗔怨,人们纷纷抱怨这东西怎么会那么惹人讨厌。然而,当桐花邂逅了诗人,则会产生许多神奇的化学反应。
唐时有两个诗人,并称“元白”,在他们的诗作里,桐花是很有意思的意象,两人诗歌唱酬,互相勉励,一个说“微月照桐花,月微花漠漠……我在山馆中,满地桐花落”,另一个则说“夜深作书毕,山月向西斜。月下何所有,一树紫桐花。桐花半落时,复道正相思。殷勤书背后,兼寄桐花诗”。此间的桐花落也罢,半落也罢,都是诗人友谊的见证。
到了宋代,又有一个叫周邦彦的词人,因想念东园里曾经住着的“她”,旧地重游时,睹物思人,留下了“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的佳句,看那桐花落去,雨也添了愁绪,一瞬间将景语都作了情语。而在唐与宋之间、之前、之后,更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为桐花写过诗,画过画,由此足见桐花的魅力。
对于食客来说,桐花最重要的是可以入菜。桐花落在厨子手里,自有一番好味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桐花蒸菜。桐花蒸菜的做法并不复杂,只需将桐花的茎摘去,用水浸泡片刻,放在淘箩里沥干后,放上盐、五香粉等调料,均匀地洒上面粉,然后便可放入蒸笼了。当桐花在蒸笼里蒸着的时候,我们也不能闲着,捣蒜成蓉,撒上些许辣椒末,将热油浇于其上,喜食醋的人可以依照个人口味适量地放一些醋进去。约摸一刻钟后,自蒸笼里端出菜来,撒上葱花,蘸着预先调好的酱料吃,甚是美味。
遗憾的是,口水流了三千尺,蓦然回首,才发现桐花落尽,春已去远,于是肚子里只剩下些许怀念,期待来年。另有几个相熟的人对着漫天飞舞的梧桐花絮互相调侃:若是这些花絮就此在喉咙里扎下了根,若干年后,人是否也会变成一棵梧桐树?虽发疑问,但不待解答,耍笑之间,众人已得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