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英雄”是如何炼成的?
记10年专注应急救援的黄镭
张世庆 本报记者 余 跃

       脚底生烟、汗流浃背……5月9日早晨,四川中泽油田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广元元坝应急救援中心消防战斗班班长黄镭带领10余名应急救援队员,每人负重14公斤,疾行在训练途中。大家心里明镜似的:抓紧训练,既是练为战,也是为争取在10月份举行的业内技能大比武中再夺金牌!
       “笨鸟”高飞
       10年前的黄镭总说自己是只“笨鸟”:“如果不认真,不多花时间,‘笨鸟’怎么会飞得起来呢?”
       黄镭的同事们看到,单位图书室是黄镭空闲时间里呆得最多的地方;他们还看到,如何铺设水带、如何火场救人、火灾现场如何急救……这些都记在黄镭的笔记本上。
       黄镭的认真在救援中心是出了名的,他虽然当过几年兵,但在体能锻炼上也从不懈怠,5000米负重越野、百米障碍跑、器械训练等,这些都是他每天的训练项目,他每天呆在训练场的时间不低于5小时。他说,如果一名救援队员没有强劲的体能,如何能在危机时刻救他人于水火呢?
       刚来队里的时候,黄镭每天跟着师傅穿梭在车库,检查每一辆水罐消防车、登高车,多功能救援车是否存在问题。设备出现故障,他跟着师傅一起维修。夏天,在闷热的车库,厚厚的工作服湿了干,干了又湿。“不久,黄镭从维修的“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2009年他被选为救援战斗班班长。
       在一次设备检查中,黄镭发现一盘水带的接口上还有沙子没有清除干净,他责令负责人员立刻重新清理,并严厉批评道:“怎能这么不细心!水带接口不清理干净,水带衔接就不紧固,一旦打开阀门,接口就很容易爆开,也容易伤人。平时设备检查一定要仔细!”在黄镭的严格要求下,班里成员坚持严格按技术措施和安全标准操作,至今没有出现一次安全事故。
       黄镭发现,新买的救援车上水带放置位置太高,不好取,破拆工具放置也太零散,这样将大大影响到救援速度。于是黄镭经过精心设计后改装了消防车部分设施,从而大大提高了救援速度,其它班组也纷纷效仿。现在,黄镭班组成员个个都是技术好手。2016年,在四川省总工会等单位举办的消防战斗员技能竞赛中,金牌、银牌都被黄镭班成员夺得;同年,四川矿山救援技术竞赛,黄镭班成员也取得了良好成绩。

       “我还能再救一个!”
       队友们不会忘记:2008年“5·12”汶川地震当天,黄镭第一个报名参加救灾,他带领班上10个队员奔赴重灾区青川。当他们赶到一所小学,看到许多家长在一堆废墟上嚎啕大哭,他们赶紧进行救援,一直挖了两天没有闭眼睡。第三天晚上下起了雨,忽然有人听到废墟下有男孩呼救的声音,黄镭立刻往废墟跑,这时余震突然来袭,并引发了大面积的坍塌,队友们和群众把黄镭死死拉住往安全地带拖,黄镭瞬时哭着大喊:“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现场很多人见状都红了眼眶。
       2014年的夏天,广元地区连降两天两夜大雨,第三天晚上暴雨来袭,地势低洼的岐坪镇半小时内被洪水淹没近大半,许多居民被困屋里。那时,黄镭重感冒正在输液,本不该他出警,可中心会开救援冲锋舟的就他和另外一个战斗班的班长。接到领导电话,黄镭二话没说,领着队员就奔赴岐坪镇。那一夜,黄镭驾驶冲锋舟和队员们救出被困居民30多人。
       2016年3月,黄镭在一个水库打捞一名企业员工。他一次一次浮出水面换气,就在精疲力竭快要放弃时,他发现水面上有微小的气泡冒出,便迅速顺着气泡潜入水底,果真发现了落水员工的遗体。原来是该员工口袋里的打火机油漏出后产生的气泡,这也没逃过黄镭的眼睛并让他最终找到了目标。
       10年的时光匆匆掠过,今年33岁的黄镭参加的地方救援已有150余次,企业救援已近700次,曾获得过“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抗洪抢险先进个人”等荣誉,他是救援中心同事们心目中的“救援英雄”。今年4月,他被评为“成都好工人”,黄镭说:“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干了这一行,就该干好”。

当前:A1(2017年05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