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漆器历史底蕴深厚,工序精湛
5月19日,记者走进四川省成都市蜀华街72号见到成都漆器厂员工李如斯时,这位年轻的“90”后身穿黑色围裙,正怀抱雕银丝光晕彩虞美人花瓶专注地洒粉。像李如斯这样的年轻人在成都漆器厂有20余名,被称为新生代非遗传承人。虽然很年轻,但他们凭着对漆器的那份执着与热爱,积极投身于成都漆艺的传承和发展,他们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让传统手工艺回归生活,创新设计了一系列集美观与实用于一体的漆器日常生活用品。
成都地处漆料产地中心区域,天气温湿程度极为适合漆器制作。因此,在发展漆器业方面,成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并被誉为“中国漆艺之都”。成都漆艺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以精美华丽、光泽细润、图彩绚丽而著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先秦至秦汉三国时期,成都漆器生产尤为发达,官方不仅在蜀郡、广汉郡设官营作坊对漆器生产进行管理,民间私营作坊也大量生产漆器。那时的成都漆器就已行销各地乃至于外邦。
成都漆器工艺厂始建于1954年,一直坚持使用天然大漆,手工制作,“三雕一刻”绝技(雕银丝光、雕花填彩、雕漆隐花、拉刀针刻)最负盛名,成都漆器工艺品多次成为国礼、外事礼品和人民大会堂、中国工美馆的订制品。2006年5月20日,成都漆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成都市的宋西平、尹利萍为成都漆艺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伴随着时代的转变,传统漆器逐渐走出人们的生活,成为收藏品和陈设品。成都漆艺的传承也面临着后继乏人、创新乏力的问题。”成都漆器工艺厂厂长王岳峰介绍,成都漆器工艺厂正努力“让设计回归传统、让传统回归生活” ,并抓紧对年轻传承人的培养,很多年轻人已经成为了厂里的技术骨干。目前成都漆器工艺厂有两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十多个省级非遗传承人,但由于年龄等原因,还在成都漆器工艺厂带徒弟的师傅只有李杨平、尹利萍两人。65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李杨平一直坚持在厂里“传帮带”,在她看来,传承成都漆器这一伟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他们这代人的责任和使命。她认为年轻人只有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才能练好手艺。
厂里的20多名年轻人没有让李杨平失望。在厂里工作了4年的陈强男说:“我们一直坚持使用天然大漆,手工制作,一件作品的完成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更久的时间,因此做这份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而我,做到了。”生产车间内,张惠坐在堆满原料和胎具的桌子前,在为木碗裱皮纸和上漆。她笑着对记者说:“我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漆器的,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看到自己做成的艺术品,心里十分开心。”“90”后北方男孩陈申,经常和身边的人讨论漆艺的发展,他认为随着大众的关注,漆器一定会逐渐兴盛起来,漆器必须要有新颖的漆型和装饰技法,以迎合年轻的消费群体……
在30多名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成都漆器工艺厂目前不仅与多个知名品牌成功合作,作品也开始大胆尝试跨行业、跨流派,手机壳、化妆品粉盒、相机外壳、婚庆用品等层出不穷的创新设计,让古老的漆艺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下一步,成都漆器工艺厂还将投入经费,在原址改造修建成都漆器博物馆,集研究、收藏、销售、活态传承、宣传展示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