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口中的谚语
陶余来(安徽)
母亲生于1930年,没有兄弟姐妹,而且还是个“遗腹子”——我的外公在20岁时,因为从事地下革命工作被枪杀了。外公牺牲后,我的外婆也疯了。母亲从小便在其大伯家生活,备尝人世艰辛。
母亲从小没有读过书,甚至没有姓名。直到解放后才起了三个字的名字。母亲认识的几个字是在妇女识字班上学习的收获。“勤快勤快,有饭有菜;懒惰懒惰,受冻受饿。”这是母亲识字班教材上的谚语,也是我小时候最早听到的发自母亲口中的教育。每当我们兄弟做事偷懒时,母亲总要念叨这一句,并且会说:“做过的事还会叫你做第二次吗?”我不信她的话,经常抢白道:“可你总是让我们接着做不同的事。”有时母亲喊我做事,我装作听不见,母亲便责备我说你小小年纪,难道耳朵聋了?又说“声叫声应,不来都好听”,“力气是浮财,出了又再来”。
母亲书本上的知识不多,但教育我们总能说出新鲜的谚语,大有引经据典增强说服力的效果。每当我们学习怠惰,母亲便说古人形容人要强,叫“跌倒黄土抓三把”。不是跌倒就跌倒了,而是跌跤也不能白跌,顺便还要抓黄土三把。春眠不觉晓,可母亲常常天没亮就叫我们起床,说“早起三光,迟起三慌”。有时我们遇事泄气长叹,母亲便训斥说“小人叹气命不长,大人叹气家没粮”,教育我们战胜沮丧。有时我们考试成绩不错,便“翘尾巴”,母亲便说“一坛醋不晃,半坛子醋乱晃”,“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因为小时候家庭困难,为勉励我们不畏艰难,母亲常说 “只愁不养,不愁不长”。我们跟人攀比吃穿,母亲便会说“秀才不在头顶上”。意思是“胸有诗书气自华”,不稀罕绣花枕头。
为教导我们兄弟和睦,母亲有一句谚语说得极为生动形象:“虫疤眼枣先红,搅家婆娘先穷”。我们吃饭时,母亲会常说“一人端碗,百人嘴酸”,教育我们要有同情怜悯之心。
我小时候性格内向,说话极为小声,也不爱跟人打招呼。母亲便鼓励我说 “叫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礼多人不怪”。而“烧火要空心,做人要实心”,则是母亲拿来教育我们为人诚实的谚语。
让我很难受的是,几年前,二哥的小孙女捡到一个小炮仗,让老太太帮着点,谁知炮仗性子太快,没来得及扔,就在我的母亲的耳边炸响了。从此,母亲的耳朵聋了,我们再跟她交谈时便会很费劲。但母亲照样自说自话,时不时地还会蹦出一两句谚语,所不同的只是嗓门更大了。
虽然母亲生了我们兄弟7人。但只有我一直对母亲口中的谚语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因为我觉得,这算是母亲给予我们健康成长的“宝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