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歌 大世界
刘静园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那些满怀着亲人疼爱和期望的儿歌,那些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儿歌,那些关于儿歌的美好记忆,蓦然涌上心头。
说起儿歌,我们都不陌生。据考,中国自尧舜时就有了童谣,即《列子·仲尼》中记载的“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这是古典文献中记载的最早的一首童谣,它借小儿之口唱颂了尧的德政。而儿歌一词在我国正式使用,是在“五四”以后歌谣运动大发展时期。现代意义上的儿歌,包括民间流传的童谣和作家创作的儿歌两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儿歌从民间文学慢慢发展成为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之一,不仅易学易记易唱易演,而且易游戏易改编,日渐成为最受婴幼儿喜欢及最易为他们所接受的文学形式。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儿歌,无论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民间儿歌,还是现当代作家创作的儿歌,都蕴含着丰富的认识、娱乐、教育、审美等多重价值,为儿童教育提供了生动有趣的养料。儿歌有多种特殊的样式:在充满童趣的游戏歌中,我们体验着游戏精神:如《丢手绢》《拍手歌》《黑猫警长》等;在谜语歌、颠倒歌、绕口令、数数歌等多种别具情趣的儿歌中,我们感受着儿歌活泼与竞技的精神。儿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民俗民风生活风貌的儿歌,让我们陶冶情操,感受着民族文化的魅力,如《幺妹幺》《数蛤蟆》《大拇指》《桃花》等;流淌着善良、关爱、同情、宽容、自立等美好德行与丰富情感的儿歌,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如《大米饭》《排排坐》《洗手歌》《我唱歌儿骑着马》等。儿歌的语言简洁明快又准确精练,凝聚着母语的精粹,闪耀着母语的精神,承载着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儿童最好的精神营养和抚慰,是儿童最早感受母语、亲近母语的范本,也是儿童学习生活、认识自然与社会、爱人爱家爱国的最好的途径。真可谓是:小儿歌,大世界;小儿歌,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