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实现青年社会融入
杨建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着眼于对青年发展的整体思考、科学规划和全面推进,为引领青年社会融入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对青年社会融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青年社会融入不是一个简单的自发过程,而是一个主动作为的过程,不是与社会的机械对接,而是与社会的有机融入。那么,如何实现青年社会融入?
夯实思想引领。青年社会融入首先是思想上的认同、信任和归属感。当代青年欣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势和机遇,他们人生的黄金期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相一致。这就决定了当代青年社会融入的总体趋势和乐观预期。因此,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青年,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青年共识、汇聚青年力量的任务尤为紧迫。
一要用远大理想引领青年社会融入方向,使中国梦成为青年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青年衷心拥护的发展道路,增进青年对党和国家的信赖、信念、信心,自觉把人生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二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青年社会融入的价值导向,引导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在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中发挥积极作用。三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展现青年社会融入的特质,引导青年自觉培养爱国之情、实践报国之行,以特有的创新激情、创造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四要以“四个正确认识”定位青年社会融入的时代坐标,在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把握当代青年的发展机遇和必然趋势,把青年社会融入扎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中,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从而确立当代青年社会融入的时代方位,正确认识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做好社会心态疏导。在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加速拐弯”时期,青年分享着加速发展的时代红利,也承担着加速拐弯带来的风险与压力,一些青年甚至产生了不良心态,这区隔了青年与社会互动,疏离了青年与时代同步,直接制约着青年社会融入。通过社会心态疏导,让青年多一点辩证思维,以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客观、冷静地认识我们面临的问题;让青年多一点讲逻辑、守规则的意识,避免思维情绪化和行为的简单粗暴;让青年多一点沉着淡定、不骄不躁的心理品质,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挫折和风险。
引导行动参与。社会融入是一种试图影响过程的动态努力,体现了社会融入的实践能动性。当代青年把网络作为事业机会、信息平台和生活空间,逐渐成为一种社会融入方式,在网络上正形成一系列与青年群体相对应的“社会参与域”。这难免会给青年社会融入造成潜在的“围城”现象,制约着青年社会融入。因此,要着力创新现实参与与网络参与相互补充、良性协同的行动机制,引导青年正确认识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既要利用网络推陈出新,更要在社会实践中长见识、练本领,增强青年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青年在为自己谋发展、为他人创机会、为社会作贡献中实现深度的社会融入。
推动向上流动。青年社会融入本身就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行为,对未来发展目标越是可预期、可期待,其社会融入就越坚定、越顺利。成功是青年的梦想,向上流动是青年最大的期待。实现向上流动不仅需要社会的托举,更需要青年自己的努力。从社会格局来说,要把青年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思考,科学规划和构建青年向上流动通道,破除阶层固化、利益固化的隐忧,形成人人可出彩的发展期待,让青春不会因出生印记而黯然,让奋斗的旋律不会因“先赋”因素而喑哑。从青年群体来看,既要有多样的成功评价标准,看到行行都能有作为、人人都能成事业,又能正确理解成功和出彩意义,克服成功标准矮化、物化等不良倾向。纠正一些青年沉湎于“一夜成名”的急功近利,纠正一些青年只有竞争没有合作、只有“零和”没有双赢的极端竞争心理,纠正一些青年只看物质富足不看精神高尚、只有享乐没有奋斗的成功观。
塑造青年就是塑造未来。做好青年社会融入是帮助青年迈好进入社会的第一步,有利于青年增强责任,涵养智慧,锻造意志,不断增强信念的高度和生命的厚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劲、持久的青春动力。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