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新“打开方式”
一批“90后”艺术生近日将《琵琶行》改编成流行歌曲,在一些视频网站上受到了很多网友的欢迎。这首5分半钟的歌曲,将白居易《琵琶行》600多字的诗全编进去了,而且没有堆砌之感,旋律亲切、朗朗上口,副歌部分还用了戏剧唱腔。仅上传两天,该视频就收获了2万多次点击。网友纷纷点赞“终于找到了背古诗的正确姿势”。然而,这首歌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助益中学生背诵古诗词,它也为传统文化开启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古风
将现代与古典统一起来
古风本来是一种诗体,是在唐代形成的概念。作为网络文化的古风,则代表了一种随着网络发展而崛起的新的文化。古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调,结合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形成带有中国古典风味的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
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的cosplay(角色扮演)中,古风也是题材之一。恰逢毕业季,一些毕业生选择古风服饰拍摄毕业照,留下不一样的校园回忆。实际上,cosplay已经成为一个很有影响的文化产业细分市场,在青少年中是一种声势颇大的亚文化。“cosplay文化与摇滚乐、朋克、粉丝文化一样,都是青少年群体表现自我的渠道。”苏州大学教授马中红认为,在尊重青少年文化选择的同时,也应进一步加强引导,通过这种青少年喜爱的形式,更好增进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吟唱诗社
人与文化的水乳交融
由南山诗社表演的大型校园古典诗词吟唱剧《思美人》近期在北京师范大学亮相。《思美人》是在线下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个新探索。
成立十年的南山诗社,一直致力于古典诗词吟唱。南山诗社指导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介绍,用吟唱剧的方式来展现古典诗词魅力,是在传统吟唱表演方式基础上的大胆创新。早在两年前,南山诗社就推出了国内首部古典诗词吟唱剧《诗酒李白》。
这种以吟唱为核心,集民族器乐、东方古典舞、历史事实等于一体的舞台艺术,受到青年人的喜欢。
“传承传统文化,要有与时俱进的方式,更要靠人与文化的水乳交融。”云南民族大学教授赵士林认为,南山诗社这样的文化传承机制很好,“每个人在创造、传承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深深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文化要素已融入传承者的深层潜意识中。”
新媒体纪录片
让传统文化传播具有互联网特质
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最近在网络热播,片中的蜀锦传承人贺斌也因此成了“网红”。他讲述的蜀锦故事、展示的蜀锦绝活,成为众多网友热议的话题。
在网络等媒介传播日益发达的当下,用纪录片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越来越多影视从业者的自觉选择。讲述美食文化的《舌尖上的中国》,诉说中草药文化的《本草中国》,展现少林武术魅力的《功夫少林》,聚焦汉文化与当下生活关系的《我从汉朝来》,反映文物修复师故事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从各个角度生动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收获了众多网友的点赞。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洁认为,新媒体纪录片并非单纯将互联网当作播出的平台,在制作过程中必须使其具备互联网特质,时间短、节奏快、线条清晰、浅显易懂,内容更具交互性,符合互联网用户碎片化的接受习惯。
自媒体
以贴近现实生活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
“文传榜·2016”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系列征集发布大会日前在天津召开,大会揭晓了2016年度网络“十大国学微视频”“十大国学音乐”“十大国学文字作品”“十大国学公号”“十大国学网站/频道”“十大创新团队”六项榜单以及优秀组织奖。
将传统文化知识以贴近现实生活的方式讲述出来,是这类国学公众号的一大特色。它们都是坚持用新形式讲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取得了可喜的传播效果。
古风音乐、新媒体纪录片、吟唱诗社、传统文化自媒体……随着媒介技术和传播形态的不断演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还会出现更多、更有影响力传播力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打开方式”会越来越丰富。 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