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益明:深山“红烛”播撒“父爱”
朱本双
       39年,他走得最多的路,是崎岖坎坷的山路;39年,他牵挂最多的心事,是不能耽搁学生的学业;39年,他始终坚定一个目标,那就是教好每一个孩子……他扎根白云深处,献出了无私的“父爱”。他就是湖北省竹山县宝丰镇水田坪教学点的党员教师胡益明。
       心疼失学孩子,“秀才”当上教书郎
       胡益明所在的水田坪教学点,海拔1000多米,距离中心集镇25公里。这里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当地人对此有“上坡坡碰鼻,下坡坡擦背”的形象比喻。由于地理环境恶劣,现在大部分村民都已外迁。
       1978年,胡益明16岁,是小山村里唯一的“秀才”。当时,他发现上级接二连三派来的教师都相继离开了,没有哪一位教师愿意留在这偏僻的山村执教。但是,孩子们怎么能失学?于是,他毛遂自荐要留在深山当一名民办教师,开始了在水田坪教学点的执教生涯。
       1995年,胡益明得知华伟(化名)因家庭贫困无法交学费而不想上学。他耐心地给华伟做思想工作,又与他的家长商量后拿出工资为他垫付了学费。“我只能尽力‘拉’回一些。”他看到孩子失学就心疼,一开始只是从自己的微薄工资中节省钱来资助学生,后来甚至向亲戚朋友借钱供失学的孩子上学。
       多年来,到底为学生们垫了多少钱,胡益明自己都说不清楚。这些年里,胡益明放弃了许多次调出深山的机会,坚持耕耘山村课堂。2000年,他通过考试转为公办教师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他的几位山外同事约他“雁南飞”,也都被他婉言谢绝。
       创新“以高导低”,探究复式班教学
       胡益明刚走上讲台时,三个年级,一间教室,只有他一个教师。起初胡益明也手忙脚乱,但他不胆怯、不气馁,一次次地摸索、总结、试验:教学内容如何穿插?课堂动静如何搭配?学生如何分层?……这些时时萦绕在他脑海里的问题,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清晰起来。
       慢慢地,他的课堂变得井然有序了,教学成绩也日渐显著。教学之余,他钻研教育理论、名师案例,将“复式教学形式下如何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作为探究主题,在不断的反思与改进中,摸索出了利用复式教学的优势,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也完成了教学生活中一个质的飞跃。于是,他不仅完全胜任了教学工作,还在上级组织的复式教学赛讲中多次获奖;每年镇上调研测试,他所带班级总是名列前茅。
       学校目前只有13名学生,其中幼儿班3名,学前班5名,一年级5名,最小的孩子只有3岁半。胡益明的教学任务很重,上完一年级的课,接着上学前班的课……讲完语文,又讲数学……喉咙常喊哑。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胡益明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他常常在节假日走出深山,到集镇购买各种教研资料,了解深山以外的教学信息。
       2013年,水田坪教学点拆旧建新,建起了85平方米的新校舍,教室里配备了“班班通”,胡老师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他虚心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很快掌握了“班班通”的使用。他还将传统游戏活动融入复式班教学之中,经常和学生一起玩游戏,调皮的孩子们送他一个雅号——“老顽童”。
       坚守深山执教,“红烛”播撒“父爱”
       在39年的执教生涯中,胡益明把每一名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倾心培养,也将一个个感动的故事留在山里人的心中。
       2014年9月,一场暴风雨袭击了村庄。当时正值放学时间,为护送学生过河,胡益明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他本就患有严重的颈椎病与胃病,之后便大病了一场。但是仅仅2天后,他就不顾家人和医生的劝阻,走进学校把落下的课补了起来。
       学生操洋(化名)由于缺乏家庭教育沾染了许多不良习气,胡益明不断鼓励他,使他树立生活信心,培养良好习惯。慢慢地,操洋开始一点一点地改变。一次,胡老师讲美术课,在学生主动展示作品的环节中,操洋第一个走上讲台,展示了自己的简笔画《我的亲人——胡老师》,这让胡益明深受感动。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
       13名学生中,有4名留守儿童离学校较远,于是胡老师每天就把他们接到家里吃一顿午饭。他虽然年岁大,身体多病,但从没有耽误过孩子们一节课。这些幼小的孩子是那么依恋他,都亲切地喊他“爸爸”。胡益明常说:“我是山里人,知道山里人缺的就是文化,为了父老乡亲的嘱托,我没有理由放弃这份事业。”
       前不久,胡益明到留守学生的家中家访,学生的家长表示担心胡老师不知什么时候会被调走。面对家长期待的眼神,胡益明语气坚定地说:“我是大山的儿子,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不能耽搁学生。我喜欢水田坪,喜欢这里的父老乡亲,更喜欢这里的孩子,我要在这里当一辈子‘老顽童’。”
当前:A3(2017年06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