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歪风”毁了乡村文明
——2018年春节回乡调研报告
江西省吉安市文明办 罗相文 邹清华

        春节期间,我们到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农村,看到了农村展现出的新面貌,也了解到在这些新变化的背后,仍有一些不良风气在农村蔓延,如果不加遏制,势必会影响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为此我们呼吁:别让“歪风”毁了乡村文明。

        问题透视:四种“歪风”盛行


        从当前情况看,我市农村不同区域出现的不良风气,其表现形式和程度有所差异,较为普遍和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四种歪风”:
        人情攀比之风。现在农村除婚丧嫁娶要操办外,还有乔迁、生日等多种形式,有些农户年平均送礼三十余次。而且,婚丧嫁娶普遍存在盲目攀比现象,甚至还有些尚未脱贫的农户为“撑面子”,也“打肿脸充胖子”,掏空家底或借钱来大操大办,因此致贫返贫现象时有发生。
        “等靠要争”之风,近年来,在落实国家强农富民政策过程中,由于缺乏配套约束机制,产生了先等靠政府救济、再要低保政策、争当贫困户的现象,形成了“好政策养了一批懒人”的负面效应。
        忤逆不孝之风。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村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愈加突出:有的子女对老人赡养相互推诿、引发纠纷;有的子女自私自利、不断啃老;有的子女采取拆分户口的办法,让老人吃低保,或者当贫困户,把难题矛盾推向政府等。
        赌博迷信之风。现在走在农村,无论是集镇还是村庄,常常看到村民聚在一起打麻将,虽然大多数不以赢利为目的,但“玩钱”越来越大,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此外,农村有些中老年人缺乏文化、缺失信仰,只要家里遇上事,就喜欢搞封建迷信活动。


        原因缕析: 多重因素叠加


        上述各种歪风,既有其历史性、地域性,也有时代性,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原因:
        多元文化基因衍生。无论是优序良俗还是陋风流弊,本质上都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各村文化习俗差异明显,所以村民们在长期的交往和融合中,逐渐衍生出了虚荣攀比、安逸好闲等不良习惯。
        教育引导活动开展不够。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力的持续外出,如何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及时进行教育引导,成为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据调查,有的村民从来没有参加过一次集体活动,村里也很难召开一次村民大会,导致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广泛,久而久之,一些不良风气就会滋长蔓延。
        文化阵地功能弱化。在有的村庄可见到村规民约墙、家规家训墙等宣传载体,有的村还建有活动广场、图书阅览室,但因没有落实相关管理制度,使这些文化阵地逐渐形同摆设。
        乡村社会治理缺位。一方面,基层组织尚未建立抓乡村文明的责任机制,部分基层干部认为乡村文明建设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所以放任自由。另一方面,村民自治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个别村制定的村规民约、成立的红白理事会,大多流于形式,效果不尽人意。


        治理措施:标本同步发力


        针对问题现状,从基层易操作、当前快见效的角度,提以下建议:
        强化治理,让歪风改起来。把破除农村歪风陋习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考核内容,建立相关考核机制,使乡风文明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并加强整风肃纪,依法依纪狠刹“大操大办” “打牌赌博”等不正之风,使党员干部带动村风民风向上向善。
        出台新规,让新风立起来。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共同遵守,切忌“千村一面”和“假、大、空”。另一方面,各村均要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让红白喜事有人管、有章可循。同时,制定出台相关的激励惩戒制度,从根本上带动农村“民风”的转变。
        补齐短板,让载体活起来。一方面,补齐教育短板。从农村实际出发,广泛宣传推进移风易俗的典型事迹,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弘扬社会新风;强化反面曝光,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现象,进行曝光和批评,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补齐活动短板。围绕文化场所建设、身边好人评选等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打通乡风文明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当前:B2(2018年03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