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上诗书闲处好
钱国宏(辽宁)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如同登台先扮装、开车先加油一样,读书也是需要先选定或营造氛围的。
        小时读书,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饥。因为我生在农村,其时可读的书实在是太少了,图书馆、新华书店更是凤毛麟角。所以看见书就读,不分场合,不讲种类,自然也就谈不到选定“氛围”了。因为缺少了读书的氛围,所以小时读的书总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既不系统,也找不到无可替代的阅读乐趣。
        中年读书,总结起来也是一个字:闲。人到中年已阅人间春色大半,世事入眼已然“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了。于是心静,人闲。这一静一闲,恰给读书营造出了极佳的阅读氛围。于是,在我中年的人生旅途中,就出现了一帧帧画面式的阅读情景——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喜欢在山间读书。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松涛入耳,山风拂面。喜欢在这种境况下,独坐山中,选定山坡、石上或荫下,从背包里掏出一本书来,倚松、枕石而读。山风硬朗,拂面而来,将胸襟之间的郁气涤荡一空;耳畔鸟鸣啁啾,恰好营造出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意境!这次第捧读,书自然入脑,人自然入禅,每一行字、每一段话,都像“输液”一般滋滋地“输”入我的头脑、心间,而后如江河行地般流遍全身,令人舒爽之极。读倦了,仰观白云缱绻,碧空如洗;平视林海苍茫,郁郁青青;俯瞰群山如踞,万笏朝天,心内顿时生出“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之快感!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喜欢在静室里读书。闹中取静的读书方式虽然可圈可点,但凡夫俗子是没有几人能做到的,大多数人还是喜欢静的氛围。室内是“静读”的最佳场所。春日读书,窗外桃花绽放,室内芳香缕缕。这境况读书,就如“乘着歌声的翅膀”,穿越古今,在三坟五典、经史子集中畅快遨游。夏日读书,宜选深夜。此时明月如霜,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清景无限。凭案而读,会立时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与文字一起狂舞,与文意一起跌宕,与作者一起飞驰,真真是心游万仞,精骛八极,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秋日天高云淡,所以最怕室外读书——一旦仰观,便会心驰神往,去意千里,书便读得不专一了。在室内,则最好是卧在软榻之上,如与先哲同榻而坐,娓娓聆听醍醐灌顶般的教诲,入滋入味,大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之感!这种读书氛围还有一个好处便是:读倦了,手一撒,便可以不动声色地沉入甜美的梦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冬日,室外雪花狂舞,室内炉火熊熊。强烈的温度反差,使读书之人心中油然萌生出一种幸福感。于是在这种幸福感的支配下,守着一炉旺火,开始温暖地遍访古今,温暖地触摸中外,温暖地审视社会,温暖地梳理人生。如果此时再有一杯温酒,那更是锦上添花了,一手端杯,一手捧书,瞬间便营造出了千古不衰的美境:“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喜欢假日读书。假日,人闲,心也闲。抛开工作的繁忙、应酬的烦扰和世事的纷争,关掉手机和QQ,找一角落,专心致志地读自己心仪已久的好书。因为大氛围是闲适的,所以此时读书,所有的氛围都是适宜的,站读,坐读,床读,桌读,河边读,地头读,草坪读,荫下读,无一不适,无一不可。心静自然凉,心闲万事宁。这时节读书,效果自是事半功倍,无论是阅读量,还是心理感受,都是空前的!所以古人才有“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慨!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读书是一项伟大的健心益智工程。而氛围,就是这项伟大工程不可或缺的奠基石!
当前:B3(2018年03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