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在阅读中轮回
程应峰
       阅读,可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可以是不简单的事情。说它简单,是因为阅读之人可以随心随意,拣自己喜欢的文字读,看过了,脑子里能贮存多少算多少,没有人强求;说它不简单,是对有心研究学问的人而言,读书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因为要通过他人的文字发掘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刘心武读《红楼梦》,随之就有一系列让人击掌叫好的文字问世。这种阅读,是阅读的经典。
       不管是时尚阅读还是经典阅读,都可以令人睿智豁达优雅美丽。因为阅读有潜移默化的功效,人生境况会因此发生渐变甚至跃迁。也许,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短,却可以改变人生的过程,让人生不屈从于命运的摆布,不离不弃地走向心中梦想;阅读足以让人的心灵自由飞翔,时空再无限、再辽远,思想却可以纵横捭阖,一次次地抵达;阅读就是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凌驾于伟人的思考上,更好更快地认识人生、社会、世界;阅读让人拥有发散性思维、开阔的视野,可以让有限的生命长度,变得辽远壮阔,浩荡激越,蓬勃葱茏,气象万千。
       阅读对生命起着光合作用,让生命春意盎然。有了阅读,就有了超越物质的灵性,有了同世界对话的能力。停止阅读,就意味着一个人切断了同世界以及心灵的沟通,处于看不见阳光,听不见声音,闻不到芬芳的境地。所以说,只有阅读,梦想的翅膀才会更有力度,生命的延伸才会有突破的方向。
       人生是一个不断地浏览的过程。我们小时候“看”连环画,从首页翻至末页。如果没弄明白或是不尽兴,一定会将到手的连环画一翻再翻,直到满足了好奇心为止。这种轻轻松松的“看”让人生充满了乐趣。小时候,也爱东走西逛,而且常常是哪里热闹就往哪里凑。有时候,一个虫子,一只蚂蚁,一台乡戏,一场电影都充满了诱惑。正因为这样,童年的生活才显得别有滋味。这种东走西逛“看”的方式 ,正是开发智力、活跃思维的途径。
       有人说,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由此可见,真正的好书,是足以改变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读书,人生随之丰满,视野随之开阔,思维随之灵动。读书让人富有梦想,有梦想才是强者,强者追梦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读书是一种生命的储备。出于对书的钟爱,阅读专家崔利斯曾说:“假如有可能,就用书来搭建房顶。”这是一种美好的假设,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将书作为家居的重要组成,书籍,报刊,杂志随手可拿,能经常地、自然地进入阅读状态,所带来的好处也就不言而喻了。
       读书,是一种良好习惯,也是一个人的缘分,一旦养成,便受益终生。有人总说没时间读书,其实,这是一个堂皇的借口。有许多古人利用时间的“竹头木屑”阅读,就颇有收效。关于“竹头木屑”,《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名臣陶侃牧荆州时,下令收取加工船料时锯下的木屑;同时规定凡加工竹料的官家,都必须留存长一点的竹梢。陶侃此举,众人皆不解其意。待到桓温伐蜀,修造战船时,不入眼的“竹头”成了船钉;而在雪后湿滑之时,有“木屑”铺路,免去了步履艰难。如此一来,“竹头木屑”之用也就凸显无遗了,不能不教人大开眼界。“竹头木屑”之类,实则就是人们常说的“边角余料”,一如零散的时间,在生活中俯拾皆是,但又会有多少有心人去收积贮存?
       时间上的“竹头木屑”,就是善于累积。元末明初著名学者陶宗仪,就善于将时间上的“竹头木屑”妥帖利用。他科举不中,搬到地处穷乡僻壤的南村,一面耕种,一面研修,将耳闻目睹的一切重要事情和阅读前人著作的心得,随时记录在顺手采摘的树叶上,然后将树叶放进家中瓦缸里积存起来,整整十年,从未间断,记录的树叶达十缸之多。后来,他静下心来加以整理、编修,终成《南村辍耕录》这样一部笔记体史学名著和一册《南村诗集》。
       只要留心,只要在意,零碎的时间俯拾即是。古人读书崇尚“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并不是这样读书才兴味盎然,而是旨在提醒人们充分利用时间的“竹头木屑”,不要让零星的时间在指间飘飞。在我们很多人眼里,鲁迅是天才。但鲁迅却说:“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从上帝手中夺来电的富兰克林为了争夺时间,拟了个24小时时间分配表,起床、工作、阅读的时间一清二楚,有条不紊地合理利用时间,正是他取得成功的原因。
       高尔基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就是说,没有书的记载和累积,人类活动就会举步不前。伟大的作品都是极有思想、极有见地的,它们征服着时间和空间,左右着人类发达的大脑。假若世界上没有书,精神会失去家园,思想会失去阳光,生命会失去活力,世界会失去和谐……书,作为生命的补充,是值得人们常存“拜读”之心的。常存“拜读”之心,才能清静诚实;常存“拜读”之心,才会懂得敬畏;常存“拜读”之心,才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当然,愿读书,爱读书之人,还得学会有选择性地读书。为读书而读书,被读书所累,绝不会有什么造就。读,而后能用,才算是对书的征服;读,而后有为,才是常存“拜读”之心的最好回报。
当前:八版(2018年03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