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的故事
无书可读的陈寅恪
王新芳

       陈寅恪是名满天下的国学大师,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文学研究家和语言学家。从12岁起,他先后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高等学府求学18年,被誉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1925年的清华,流传着一个这样的笑话:学生如果有问题的话,先找王国维,王国维不会再去找梁启超,梁启超不会再去找赵元任,赵元任还不会的话,最后去找陈寅恪。若是陈寅恪还答不上来的话,那就是这个问题本身在当时没有答案。
       陈寅恪会十几种语言,研究贯穿文史,每有见解必不凡俗。即便自己的学问在当时的史学界已经达到最高峰,但他仍然特别喜欢读书。哪里有好大学,哪里藏书丰富,他便去哪里拜师、听课、研究。
       陈寅恪将书分为三类:最低限度的读物、进一步学习的读物、深入研究的读物。其中,他尤其强调第一类。他认为,无论一个人的爱憎好恶如何,《诗经》《尚书》乃人人必读之书。《礼记》《大学》《中庸》《礼运》《经解》《乐记》等,不但要看,还应该背诵。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长期坚持,使他读遍了中国的老书和原典。
       陈寅恪读书有一个习惯,边读书,边圈圈点点。这些圈点有校勘、有批语。他读《高僧传》时,书眉、行间,批注几满,细字密行,字细小处,几难辨识。就字迹墨色观之,先后校读非只一二次,足见用力之勤勉。而行间、书眉所注者,间杂以梵文、藏文等,以参证古代译语……陈寅恪读书的精细让人叹为观止。
       读书好学到如此地步,几十年后,陈寅恪就到了无书可读的境界。对此,陈寅恪感到非常失落。
       最博学的大师,却是最好读书的人。也正是因为好读书,才成就了最博学的大师。做人做学问,都应该向陈寅恪学习。
当前:八版(2018年03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